落日山照曜

裴回空山下,晼晚残阳落。

圆影过峰峦,半规入林薄。

馀光澈群岫,乱彩分重壑。

石镜共澄明,岩光同照灼。

栖禽去杳杳,夕烟生漠漠。

此境谁复知,独怀谢康乐。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在空旷的山脚下徘徊,傍晚时分残阳渐渐沉落。
圆圆的日影越过山峰,半圆形的落日隐入了密林之中。
剩余的光芒照亮了重重山峦,斑斓的色彩分散在深谷之中。
岩石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岩壁上的光泽仿佛也在燃烧闪耀。
栖息的鸟儿远远飞去,傍晚的烟雾在漠漠中升起。
此情此景谁能再次体会,只有我独自怀念着谢灵运的诗情画意。

注释

裴回:徘徊,指缓慢移动,逗留不前。
空山:空旷的山,人迹罕至的山。
晼晚:傍晚,黄昏时分。
残阳:即将落下的太阳。
圆影:这里指太阳的圆形投影。
峰峦:山峰和山峦。
半规:半圆形,这里形容夕阳的形状。
林薄:密林,草木丛生的地方。
馀光:剩余的光线。
澈:穿透,照亮。
群岫:众多的山峰。
重壑:深谷,多层的山谷。
石镜:指山中如镜面般光滑的岩石。
澄明:清澈而明亮。
岩光:岩石反射的光芒。
照灼:闪耀,照耀。
栖禽:栖息的鸟儿。
杳杳:遥远,渺茫的样子。
夕烟:傍晚的烟雾。
漠漠:分布广漠的样子。
此境:这样的景色,此情此景。
谁复知:谁能再次知道或欣赏。
独怀:独自怀念。
谢康乐:谢灵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以描绘自然景物见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景山光的图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句“裴回空山下,晼晚残阳落”即设定了诗歌的意境,山脚下的空旷与傍晚时分的余晖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氛围。

接下来,“圆影过峰峦,半规入林薄”中的“圆影”和“半规”,通过对山影与日光变化的精细观察,不仅描绘了景物的美丽,更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这里,山峦、林木都已成为画中之物,而诗人的笔触,则在这些静止的画面上流转。

“馀光澈群岫,乱彩分重壑”一句,更是将晚照下的山岫与日光交织,勾勒出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这里,“馀光”、“乱彩”两词,不仅形容了景物之美,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石镜共澄明,岩光同照灼”这两句,则通过对比石与岩的清晰映射,将自然界的宁静和纯净推向高潮。这里,“石镜”、“岩光”既是景物的写实,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澄明与光照。

“栖禽去杳杳,夕烟生漠漠”一句,以鸟儿归巢和晚霞之中升起的轻纱烟雾,勾勒出日落之后山林渐入暮色时分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情景描绘,不仅传递了时间流转的感受,更深化了对孤寂美景的体验。

最后,“此境谁复知,独怀谢康乐”则是诗人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在这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晚景中,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越时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寄托。这里,“此境谁复知”,既是对现实中的孤独与不解之叹息,也是对古代文人谢灵运和康乐(康仲彦或指康子元)山水之美共鸣的心声。

总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嘲伛偻人

拄杖欲似乃,播笏还似及。

逆风荡雨行,面乾顶额湿。

著衣床上坐,肚缓脊皮急。

城门尔许高,故自匍匐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霜菊

秋尽北风去,律移寒气肃。

淅沥降繁霜,离披委残菊。

华滋尚照灼,幽气含纷郁。

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

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馀馥。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永平舞

庆传瓒祚,位正瑶图。功宣四海,化被八区。

静彰帝道,动合乾符。千秋万祀,永荷昭苏。

形式: 四言诗 押[虞]韵

郊庙歌辞.后唐宗庙乐舞辞.昭德舞

懿彼明德,赫赫煌煌。名高阃域,功著旗常。

道符休泰,运叶祺祥。庆传万祀,以播耿光。

形式: 四言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