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开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两句,直接抒发了战乱连年的哀痛情怀,"齐宋"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地方,此处可能象征着广泛的战争区域。"伤心地"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接下来的“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战争对民生造成的影响。"女停襄邑杼"可能指的是女性因为战争无法正常工作,而"农废汶阳耕"则明示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间的“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两句,展现了官方对战争的态度,国使和诸侯之间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官员与民众生活的不同。
然而,在“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这两句中,却流露出了一种希望或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深仁"和"薄赋"表达了对理想君主宽厚仁慈、减轻税负的期待。
紧接着,“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两句,再次将景象拉回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已。"火燎原犹热"可能比喻战争的残酷和持续,而"波摇海未平"则形容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
最后,“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两句,似乎是在询问对于这种局势是否有所作为,以及对未来是否持乐观态度。这里的“一问鲁诸生”可能指的是向儒家学者或知识分子寻求答案。
整首诗通过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忧虑,以及对于理想统治者的渴望。
不详
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
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情亲留故镜,贱子感遗簪。
汉月经时掩,胡尘与岁深。
珠还仍向浦,鹊绕会归林。
早晚清光至,窥予白发亲。
碧瓦朱楹白昼闲,金衣宝扇晓风寒。
摩云观阁高如许,长对河流出断山。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