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徐永宣所作,表达对宋代文学家苏轼(东波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苏轼生平的感慨以及对其作品的深刻理解。
首联“铩羽难迁月下枝,文殊问疾倍支离”以“铩羽”比喻苏轼仕途坎坷,即使在月下的枝头也难以安身,暗示其政治生涯的艰难。文殊菩萨问疾,象征着对苏轼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关切,同时也暗含了对苏轼人格的赞美。
颔联“梦萦竹屋风前树,心绕觚棱雨后葵”通过梦境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苏轼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人文关怀的共鸣。竹屋、风前树、觚棱、雨后葵,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苏轼作品中的意境,也寄托了诗人对苏轼精神世界的向往。
颈联“已分孤臣伤骨鲠,可禁众女嫉蛾眉”揭示了苏轼作为“孤臣”的命运,以及他面对世俗偏见时的无奈与痛苦。骨鲠,比喻正直而不受世俗束缚;蛾眉,比喻女性的嫉妒与非议。这一联既是对苏轼个人遭遇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尾联“怜才只有宣仁语,千载追寻五夜悲”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才华的深深敬佩,以及对苏轼去世后千年间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宣仁语,可能是指苏轼作品中流露出的仁爱与宽厚,五夜悲则暗示了诗人对苏轼逝世的哀痛,以及对苏轼精神遗产的传承与追寻。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蕴丰富,通过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