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晋地无戎卧贼曹,民兵赐笏解弓刀。
六年讲武儒冠在,不踏金门著战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叔父给事挽词十首》中的第六首,表达了对叔父在和平时期担任官职,却未能亲身经历战事的感慨。首句“晋地无戎卧贼曹”描绘了叔父在晋地(今山西一带)的安宁环境中,担任低级官职,看似闲适但实则有责任守护一方安宁;“民兵赐笏解弓刀”进一步说明叔父虽未佩带武器,但作为地方官员,他的职责和军事训练不可忽视,手持象牙板(笏)处理政务,象征着治理百姓。
“六年讲武儒冠在”中,“六年”暗示叔父任职时间之长,而“讲武”则暗指他虽为文人,但并未忘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保持着儒者兼备文武的素养。“儒冠”代表了他的文化身份,与“战袍”形成对比,凸显出他在和平时期的文官角色。
最后一句“不踏金门著战袍”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叔父未能身披战袍上阵杀敌的惋惜,同时也赞扬了他在和平年代为国家稳定付出的努力。整首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叔父的敬仰,也流露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曾发公家钜万钱,沟中襁褓却生全。
三齐水后皆禾稼,不杀耕牛更可传。
更生苦讼石中书,宰掾非人欲引裾。
两猾论兵几败国,同时御史更谁如。
三晋山河数十州,频年水旱不能秋。
我公出把司农节,粟麦还于地上流。
平生治狱有阴功,忠孝临民父母同。
赣上樵夫谈卓令,宣城老吏识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