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毅伦李文正东阳

名下奇童洵不虚,清贫亦复两相于。

弦歌养母樵薪后,衫纻登朝赐果初。

留客何妨邻有粟,临文可使案无鱼。

金牛山指茶山路,淼淼江湖访故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罗文毅的人物,其生活与品德之高尚令人赞叹。诗中通过“名下奇童洵不虚”一句,赞美了罗文毅非凡的才能和品质,并强调了他虽身处清贫,却能与之和谐相处。接下来,“清贫亦复两相于”进一步强调了罗文毅在物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内心的富足和平静。

“弦歌养母樵薪后,衫纻登朝赐果初”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罗文毅孝顺母亲的形象。他不仅在艰苦的生活中以自己的方式照顾母亲(如通过唱歌、弹琴等),还通过辛勤劳动(如砍柴)来维持生计。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步入仕途,初次获得朝廷的赏赐,这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努力的回报。

“留客何妨邻有粟,临文可使案无鱼”这两句则体现了罗文毅待人接物的宽厚与淡泊。即使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他也不吝于邀请客人共享食物;面对写作时所需的文房四宝,他也能做到心无旁骛,不受物质匮乏的影响。

最后,“金牛山指茶山路,淼淼江湖访故居”两句,表达了对罗文毅过去生活痕迹的追寻与怀念。金牛山、茶山路、江湖等自然景观,以及故居,都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如今这些地方成为了人们追忆与缅怀的场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文毅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孝顺父母、待人宽厚的古代君子形象,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邱文庄浚

少孤借书走百里,右目失明读未已。

厅事旋马遗古风,禁涩体者文家宗。

亦复慷慨陈利弊,何乃褊衷负盛气。

阴阳燮理中书堂,反唇而惎冠投地。

手挥院判布鹰犬,面折台臣视奴隶。

白沙抑去齮王公,是皆国家栋梁器。

宋儒论古无完人,公独以意为屈伸。

当夫金源势全盛,宗弼宗望皆名臣。

大河以北山四塞,谁能逾越兵如神。

黄龙痛饮诚不易,西夏情形则大异。

龙图老子万甲兵,坐以生事悖清议。

桧也国贼屠忠良,归功再造心病狂。

人言卢杞定不信,诏书可以褒五郎。

呜呼纲沦目聩义翻覆,西山之书安用补,司马之鉴安用续。

形式: 古风

明史杂咏四卷三李文正东阳(其一)

经济虽然倚介夫,二公归去势终孤。

横流都作抽帆计,画寝空悬负扆图。

此狱可生宜善解,斯文将坠要潜扶。

保全国体知多少,识得丹心一片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明史杂咏四卷三李文正东阳(其二)

摘谬求疵厌老成,可堪削籍到门生。

卖文作活宁贪禄,以谥为忧尚爱名。

显祸不婴杨伯起,成功终赖狄怀英。

文襄被荐权珰毙,底用纷纷召外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刘忠宣大夏

嘉猷谠论冠诸台,不信阳刚结祸胎。

万里团操携仆去,四夷入贡问安来。

子孙只合谋农业,科第何当试吏才。

为问扶称犁□处,东山书舍没荒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