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谷山

蒙谷山低碧海枯,仲君闲坐说麻姑。

遥天鹤语知虚实,长夜神光竟有无。

秘祝斋心开九转,侍臣回首听三呼。

交朋漫信文成术,短烛瑶坛漏满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蒙谷山低,碧海干涸,仲君悠闲地坐着谈论着麻姑仙子。
远处天空中的鹤鸣声仿佛能分辨真实与虚幻,漫长的夜晚中是否有神灵之光降临。
在虔诚的斋戒中,他默念神秘的咒语,期待九转的修炼,侍臣们回首相望,倾听他的三次呼唤。
随意结交的朋友轻易相信文成公的法术,蜡烛燃烧殆尽,瑶坛上的漏壶已满。

注释

蒙谷山:传说中的仙山。
碧海枯:形容海水干涸。
仲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某位先生。
麻姑:古代神话中的仙女。
鹤语:比喻高远的声音或信息。
虚实:真假,现实与想象。
九转:道教修炼术语,指多次修炼达到更高境界。
三呼:三次呼唤,可能指某种仪式或信号。
文成术:古代方士的法术或神秘技艺。
短烛:形容时间短暂或蜡烛即将燃尽。
瑶坛:道教中的神坛,以玉制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与神仙交流的宁静夜晚。开篇"蒙谷山低碧海枯,仲君闲坐说麻姑",设置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隐士坐在低矮的蒙谷山下,与麻姑这样的仙女交谈,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遥天鹤语知虚实,长夜神光竟有无",通过远处传来的天鹤之声,隐士似乎能够辨识事物的真伪,而漫长的夜晚中,他体验到了超自然的神秘光芒,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修仙文化中的常见元素。

"秘祝斋心开九转"一句,则指的是通过秘密的仪式和清净的心态,达到精神上的高层次,九转往往与道教内丹修炼有关,意味着心灵的深度提升。紧接着"侍臣回首听三呼",可能是指侍从或者弟子们在听到隐士或仙人的召唤后,回头聆听这神圣的声音,这里的“三呼”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仪式动作。

最后两句"交朋漫信文成术,短烛瑶坛漏满壶",则描绘了隐士与其他同道之人交流心得,分享修炼技艺的场景。而“短烛瑶坛漏满壶”则可能是暗示时间流逝,这里既有对现世的超然,也有对内在世界的深刻体验。

整首诗通过隐士与仙女的交流,天鹤之声、神光的出现,以及修炼仪式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通晓自然奥秘的意境,是一首充满了道家和仙家色彩的古典诗歌。

收录诗词(158)

唐彦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号:鹿门先生
  • 籍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 生卒年:?~893

相关古诗词

蒲津河亭

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阑愁绝每长凭。

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證道寺

弯环青径斜,自是野僧家。

满涧泻岩液,插天排石牙。

炉寒馀柏子,架静落藤花。

记得逃兵日,门多贵客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赠孟德茂

江海悠悠雪欲飞,抱书空出又空归。

沙头人满鸥应笑,船上酒香鱼正肥。

尘土竟成谁计是,山林又悔一年非。

平生万卷应夫子,两世功名穷布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鸂鶒

一宿南塘烟雨时,好风摇动绿波微。

惊离晓岸冲花去,暖下春汀照影飞。

华屋撚弦弹鼓舞,绮窗含笔澹毛衣。

画屏见后长回首,争得雕笼莫放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