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邹宣教

未须绝迹便餐霞,且饮当朝谏议茶。

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不必一定要隐居山林才能享受仙霞,就先品尝一下当朝谏议官的茶吧。
佛法之水因缘际会,随着远方的波浪而来,但污泥无法污染纯洁的莲花。
无数篇章随意挥洒,起初并无言语,万里之外的螺蛳壳也像是自己的家。
已经明白色即是空的道理,两者本非对立,又何必再对夔蚿和蛇这类生物感到怜悯呢。

注释

绝迹:完全离开人群或居住地。
餐霞:比喻食用仙境中的食物,象征超脱尘世。
法水:佛教中指圣洁的水,象征佛法。
污泥:比喻世俗或污浊的环境。
莲花:佛教中常用来象征纯洁和高雅。
信笔:随意书写,无拘无束。
浮螺:海螺,这里可能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色空:佛教概念,色代表物质世界,空代表精神世界,表示万物皆空的本质。
夔蚿: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这里可能象征不同种类的生命。
怜蛇:对蛇的怜悯,可能暗示对弱者的同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邓肃所作,名为《和邹宣教》。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与哲理的诗句。下面对其进行简要鉴赏:

开篇“未须绝迹便餐霞”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享乐的超然态度,似乎在说即使没有达到高尚的境界,也不愿意沉迷于世俗之中。紧接着“且饮当朝谏议茶”则表明诗人对时事的关心和参与,通过品味那“谏议茶”,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

接下来的“法水有缘随远浪,污泥无计染莲花”象征着诗人的高洁性格,即便身处混乱尘世之中,也能保持本心不染。这里的“法水”指的是清净之水,而“莲花”则常被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物。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尽管诗人可能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大量的文墨,但在面对浩瀚如海的文化遗产时,却仍旧感到自己只是刚刚起步,且每一次触摸到这些文化瑰宝,都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最后,“已悟色空元不两,夔蚿何用更怜蛇”则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于世间万物本质上的一种超脱认识,即色彩和虚空在本质上是无法分割的,而对于那些低贱如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以恶毒著称)蚿(一种小虫)的存在,也无需特别怜悯,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关注时事、高洁自持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是一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元素的佳作。

收录诗词(295)

邓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陈少卿

懒从蒿目世间忧,缓步招提味九丘。

正论羡君无郑卫,穷途慰我在商周。

飘然忽作迁乔兴,卓尔难追跨海游。

别去词源应万斛,幸分涓滴洗离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林提学挽词

文阵曾惊贤士关,青衿袖手仰登坛。

当年声价辉旸谷,晚节清贫奈岁寒。

地下修文屈颜子,人间谈易失丁宽。

传家赖有千人杰,三接天衢不作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罗知县挽诗

闭门经史自优游,气宇凌凌上斗牛。

从政逝将驱鸟鼠,传家那肯坠箕裘。

人间端欲挥银笔,天上俄闻记玉楼。

山北山南何处问,翩翩丹旐舞残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洪丞和来再次韵(其二)

世事无由到竹窗,只馀心赏独难降。

雨馀翡翠山连七,春涨玻璃溪自双。

万壑不须看越峤,千寻端可配吴江。

抠衣便欲同清景,安得黄封列万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