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补蹠翁图

圣月无盈亏,劫烬有新故。

嗟嗟补蹠翁,乃复不早悟。

为王虽云乐,万几实心蠹。

世尊悯众生,引手弘六度。

以我智慧灯,照彼八正路。

令于淤泥中,识此清净土。

我本有发僧,静参无二句。

拊图对青山,了然见心素。

从兹谢笔墨,白云共朝暮。

剥啄谁扣门,法喜慎勿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俞德邻所作,名为《题补蹠翁图》。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补蹠翁的人物,通过对其形象的刻画和描述,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主题。

首句“圣月无盈亏,劫烬有新故”运用自然界的月亮和时间的更迭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轮回,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接着,“嗟嗟补蹠翁,乃复不早悟”表达了对补蹠翁未能及早领悟人生真谛的惋惜之情。

“为王虽云乐,万几实心蠹”通过对比帝王的权力与责任,指出尽管权力能带来表面的快乐,但背后的辛劳和忧虑却如同蛀虫般侵蚀人心。这反映了诗人对权力与责任关系的深刻思考。

“世尊悯众生,引手弘六度”提到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以及他通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引导众生解脱苦难。这体现了佛教思想对救赎与解脱的追求。

“以我智慧灯,照彼八正路”意味着诗人以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他人通往正道的道路,强调了知识与道德的重要性。

“令于淤泥中,识此清净土”则比喻在污浊的世界中,人们应保持内心的纯净,寻找心灵的净土。

“我本有发僧,静参无二句”表明诗人原本就是一位僧人,通过静思冥想,参悟佛法的真理。

“拊图对青山,了然见心素”描绘了诗人面对山水,内心平静如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

最后,“从兹谢笔墨,白云共朝暮”表达诗人将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剥啄谁扣门,法喜慎勿语”则以疑问的方式结束,似乎在询问是否有外人打扰这份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喜(即修行的喜悦)的珍视,提醒人们在享受这种喜悦时要保持沉默,以免打扰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权力、道德、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382)

俞德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籍贯:自号太玉山
  • 生卒年:1232~1293

相关古诗词

为马受益题韩滉画子母牛图

老犍耕馀饱枯䕸,呼牸引犊缘攲厓。

犊儿母怀不父怀,母子僔沓形离?。

牧童生来识牛意,倦抛台笠曲肱睡。

尔牛不寝亦不讹,我亦无梦游南柯。

归来短衣不掩骭,却笑漫漫歌夜半。

形式: 古风

甲戌游旴江六月二十二日发武林

威弧惨无光,城乌啄大屋。

淮云苍莽间,十载几荼毒。

忧心甫殷殷,又复正阳筑。

正阳亦何许,地接英与六。

传闻夜点兵,文书下机速。

挥汗起负戈,部伍竞驰逐。

平明驱出城,令严秋气肃。

岂不实苦辛,主忧固臣辱。

前年戍襄樊,去年戍郢复。

白骨秋野横,青燐阴房煜。

生还偶然尔,忍怨征行促。

所悲世路艰,无罪罹杀戮。

潢池弄盗兵,绿林仇饷肉。

茫茫畿甸间,风尘涴人目。

圣明抚遐荒,先事清辇毂。

干戈动邦内,岂计颛臾蹙。

扶颠要得人,拨乱如转烛。

秋山翡翠青,秋水蒲桃绿。

去去取封侯,勿羡牧羊仆。

形式: 古风

甲戌秋过丫头岩有感

昔年北兵浒黄渡,官军一万丫岩驻。

岩前十里无人烟,焉知今日重生聚。

老翁殷勤指长孙,生时开庆方改元。

今年裹头明年娶,感荷太平天子恩。

传闻鼎湖龙又逝,空馀弓剑留人世。

天上唯多三数公,社稷苍生谁早计。

老翁忧时色枯槁,羸卧岩前分犊草。

京师来往千万人,欲问明时知者少。

嗣皇继圣生神灵,西陲何事犹徵兵。

襄樊未复郢又急,正阳新筑淮未平。

吾侪红额今有几,青袍白马纷纷是。

岩前鬼燐阴雨青,老翁说著心胆惊。

愿君努力扶休明,翁也菁羹橡饭安馀生。

形式: 古风

甲戌六月十四日月食过半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

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