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感慨与期望,以及对文学和正义的坚持。开篇“昔在番禺鬻筴时,瞽言不敢计从违”表达了诗人过去在广州卖竹筷时,对国家空虚不足的担忧,不敢随便计算个人得失。
紧接着,“固知国有三空患,又欲民无再榷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困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百姓不再遭受多余嘲笑和议论的美好愿望。这里“三空患”可能指的是国家财政、仓廪或国库等方面的空虚,而“民无再榷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人民生活安定,不再受到不必要的诽谤与非议。
接下来的“箬裹为生尤瘠薄,牙筹所积恐纤微”则写出了诗人的生计艰难,以及对未来收入的担忧。“箬裹为生”形象地描述了生活的拮据,而“牙筹所积恐纤微”则反映出对物资积累的不确定性和微薄。
最后,“公卿文学方矛盾,应待囊封决是非”表达了诗人在文学上坚持原则,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有着清晰的立场。这里“公卿”指的是公正、公允的态度,“囊封”则象征着对真相的保留和保护。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生活点滴的回忆,以及对国家与民生问题的深思,展现了诗人胸怀宽广的情操和坚守文学原则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