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颍阳人。
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这首诗是王建的《送郑山人归山》,作品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诗中借物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开篇“玉作车辕蒲作轮”一句,用玉石和蒲草比喻车轴和车轮,展示了车辆的精致与坚固,象征着旅途的稳健与安全。紧接着“当初不起颍阳人”表明诗人对于郑山人的离去感到意外和不舍。
第二句“我家总入嵩山去”则转向诗人自己,将家庭的安顿托付给嵩山,嵩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神圣与静谧,这里的“总入”表达了一种归隐田园、远离尘世的愿望。最后一句“天子何因得谏臣”则是诗人对郑山人的赞美,认为他如同古时能直言进谏的忠诚之臣,对君王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送别与自述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自然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
不详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江城柳色海门烟,欲到茅山始下船。
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
吟损秋天月不明,兰无香气鹤无声。
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
老松临死不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
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
一树笼?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