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私斗

半生不为利,今日岂为名?

乡邻有斗者,不俟驾而行。

当头戴烈日,挥汗事长征。

来是为何事,为人平不平。

讵识愚民愚,意气尚竞争。

各挟其炮火,霹雳苦相轰。

不知官法重,其视人命轻。

东村因斗死,西村死相仍。

纷纷请相验,斗杀叠案成。

死斗无日息,无已调大兵。

军队一到乡,炮火寂无声。

东村父老遁,西村鸡犬惊。

军曰『备糗粮』,糗粮美且精。

军曰『备宿舍』,宿舍敞而明。

军言『不如意』,叱咤莫敢撄。

任意肆搜抉,箧倒而囊倾。

怜彼乡父老,畏之缩如鼪!

推原此祸始,出自愚父兄。

盛气分强弱,武力较输嬴。

一村为戎首,邻社俱联盟。

如秦与六国,合纵而连衡。

集乡弱之财,什一计取盈。

如或毙敌人,出资众社擎。

倘如被敌毙,死者徒牺牲!

虽有续命财,强者相吞并。

以此愚父老,利用斗为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纪私斗》由许南英在清末近现代初创作,深刻揭示了社会中因私斗引发的悲剧,以及背后反映出的民间矛盾、法律意识淡薄和军阀横行的问题。

诗中开篇即以“半生不为利,今日岂为名?”表达了对私斗行为的质疑,指出人们并非为了追求利益或名誉而进行争斗。接着描述了乡邻之间因琐事起争执,无需等待召唤即自行前往解决,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纠纷处理的直接性与草率性。

“当头戴烈日,挥汗事长征”描绘了争斗者在酷热下奋力拼搏的场景,形象地展示了争斗的激烈与艰苦。紧接着,“来是为何事,为人平不平”则提出了问题的核心——争斗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义还是仅仅为了争胜?

“讵识愚民愚,意气尚竞争”揭示了争斗双方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仅凭一时意气进行无谓的竞争。随后的“各挟其炮火,霹雳苦相轰”形象地比喻了双方使用暴力手段对抗,进一步凸显了争斗的残酷性。

“不知官法重,其视人命轻”批评了当时社会中法律意识的缺失,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过于轻率。接下来的“东村因斗死,西村死相仍”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争斗导致的死亡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因此陷入了一片混乱。

“纷纷请相验,斗杀叠案成”描述了受害者家属寻求官方调查的过程,但争斗案件却如同堆积的木柴,不断累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最后,“死斗无日息,无已调大兵”强调了争斗的持续性和严重性,甚至需要动用军队介入才能暂时平息。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揭示了争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民间的权力斗争、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军阀势力的介入。通过“东村父老遁,西村鸡犬惊”描绘了军阀到来时乡村的恐慌景象,以及军方的强制措施,如要求提供粮食、住宿等,展现了军阀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

“军曰『备糗粮』,糗粮美且精。军曰『备宿舍』,宿舍敞而明。军言『不如意』,叱咤莫敢撄。”通过军方的命令,展现了军阀的权威和暴力,以及他们对地方资源的掠夺。

“任意肆搜抉,箧倒而囊倾”描述了军方在地方的肆意搜刮,破坏了百姓的生活秩序。最后,“怜彼乡父老,畏之缩如鼪!”表达了对乡民的同情,以及他们在军阀面前的无助与恐惧。

整体而言,《纪私斗》不仅反映了晚清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私斗、法律意识淡薄、军阀横行等,还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收录诗词(1098)

许南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沈琛笙归衡山(其一)

九曲衡峰望转遥,秋风湘水自萧萧。

羊垣羚峡馀妖气,楚尾吴头起怒潮。

万卷奇书收薏苡,一朝信史付刍荛。

此行好慰乡人望,赠策权当学绕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送沈琛笙归衡山(其二)

伤心灾难万方多,转语劝君毋渡河!

天上星辰摇北斗,地中蝼蚁梦南柯。

出山水本清如镜,归岫云犹淡似罗。

维楚有材仍楚用,莫随山鬼续「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送沈琛笙归衡山(其三)

听鼓羊城过往频,一官赘物付沈沦。

俄惊席卷新民国,竟似轮回再世人!

兵革欲销文献重,年华未老梓桑亲。

笑看司马题桥返,挈得文君共食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沈琛笙归衡山(其四)

清漳山水多生色,印住衡山老寓公。

食不累官今闵贡,舂甘赁庑古梁鸿。

秋高欲送伊人去,世乱应宜我辈穷!

相士半生今有几,昂头欲捣碎虚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