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岐山道中》由明代诗人王云凤所作,描绘了岐山道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以及诗人对古代兴亡的感慨。
首句“岐下山川自不同”,点明了岐山的独特地理风貌,与其他地方的山川有所不同。接着,“西来瞻眺未能东”表达了诗人行走在岐山道上,向西远眺,却无法向东继续前行的情景,或许暗含着对前方未知道路的犹豫或期待。
“地非汉故空陵寝,民是周馀近镐丰”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指出这片土地虽非昔日汉朝的故土,但依然保留着汉朝陵寝的痕迹;而这里的人民,也与周朝时期的镐京和丰邑有着密切的联系,暗示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欲听凤凰鸣晓日,又看禾黍动秋风”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听到凤凰在晨曦中鸣叫的美好愿景,同时又目睹了秋天稻谷随风摇曳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
最后,“平生吊古情无限,千载兴亡一望中”总结了诗人的情感,他一生中对古代历史的感慨无尽,站在岐山道上,仿佛能穿越千年,见证历史的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