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穴行

浙江之东千岩出,参差半天气葱郁。

禹昔不返南巡车,越人交口说遗迹。

日往月来三千春,宫有龙瑞洞阳明。

搜深陟危辨旧穴,讹以传讹终难寻。

荒山一片老风雨,徘徊问山山无语。

寒林朝号万壑秋,冷烟暮结太古愁。

谁能为起马迁死,指点当时所探何处是。

形式: 古风

翻译

浙江东部群山耸立,半遮天际,郁郁葱葱。
大禹当年没有返回,南巡的车驾,越地的人们纷纷讲述他的遗迹。
历经三千年岁月更迭,宫殿中隐藏着龙瑞的洞穴,阳光照耀在明镜般的石壁上。
深入险峻之地探寻,辨认古老的洞穴,但错误的信息流传,难以找到真相。
荒山经受风雨洗礼,我独自徘徊,山却默不作声。
清晨寒林回荡万壑秋声,傍晚冷烟弥漫,唤起太古的哀愁。
谁能够像司马迁那样,复活历史,指出大禹当年探索的具体位置?

注释

浙江:地名。
千岩:众多岩石。
葱郁:茂盛翠绿。
禹:古代君主。
南巡:南方巡视。
遗迹:遗留的痕迹。
三千春:数千年。
龙瑞:吉祥的龙。
洞阳明:明亮的洞穴。
搜深:深入搜索。
讹以传讹:错误流传。
荒山:废弃的山。
老风雨:饱经风霜。
寒林:寒冷的树林。
万壑秋:万座山谷的秋天。
马迁:司马迁。
死:去世。
所探:探索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浙江东部群山峻岭的壮丽景色,以及对大禹传说的追溯。诗人赵汝燧通过"千岩出"和"半天葱郁"的描绘,展现了山势的雄浑与生机。他提及禹南巡未归的古老传说,以及越人对此的口耳相传,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神秘感。

诗人感慨岁月流转,"日往月来三千春",龙瑞洞和洞阳明的宫阙似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搜深陟危辨旧穴"变得困难,原有的遗迹被误解和遗忘,难以追寻。

接下来,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沉思相结合,"荒山一片老风雨"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寒林朝号万壑秋,冷烟暮结太古愁"则渲染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希望有人能像司马迁那样揭示历史真相,指出大禹当年探索的具体地点,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渴望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仰。整首诗寓情于景,富有历史韵味。

收录诗词(288)

赵汝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茶罢

茶罢晴檐唱午鸡,偶骑驴去过东溪。

酒肴分倩樵夫挈,笔砚专令童子携。

放目水亭栏独倚,题诗僧舍壁新泥。

兴阑归问来时路,到处蝉鸣日已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荆门行

去年曾问荆门途,鸡鸣狗吠民耕锄。

摇鞭重来意惨澹,前日井邑今丘墟。

云昏雨涩草堆碧,四野荒荒人迹疏。

深山扶携皆露处,骨肉荡没况室庐。

老农无力倚林卧,少定举首来向余。

官人且坐待侬说,未说泗涕先横裾。

老夫老岂识兵革,忽见远近皆狂胡。

悬崖绝壁鱼贯进,飞马上下争驰驱。

吾军非是无身手,未鼓弃甲先奔趋。

时平廪帛官不计,战胜爵赏官不辜。

进怯锋镝退焚掠,虏既难堪堪汝乎。

归来未暇正其罪,官有金币还招呼。

老夫莫晓军旅事,但闻败衄深嗟吁。

我听其言为蹙頞,含悽独下西山隅。

金莲似恨膻风染,蒙泉未洗血水污。

九秋半破明月夕,照我孤愤行绕壁。

天子尝胆方仄席,微臣敢作楚囚泣,秋风一剑楼兰国。

形式: 古风

荆渚书怀

明镜明于月,白发白于雪。

月照雪转添,使我心断绝。

连年事行役,曾不须臾歇。

陟冈脚双茧,凌湖舟一叶。

五觌君山面,洪涛涨天阔。

重倚南楼栏,远雁逐云灭。

西风落破帽,龙山酬九节。

摇鞭荆门去,蒙泉弄清洁。

游观固不恶,奔走计则拙。

眠指几千里,意者遂休辙。

困翮堕渚宫,因循入羁绁。

天涯寒苦早,袖穿手龟裂。

村沽酒力薄,连釂耳方热。

矫首飞白云,杳杳望吴越。

儒冠信误身,铸尽六州铁。

形式: 古风

送林伯虎除国子监丞赴阙(其一)

山房高千仞,上与青云齐。

日从二仙游,两耳湔是非。

北窗正齁䶎,锋车扣岩扉。

猿鹤竞作色,山人忘我为。

林泉虽云乐,出处盖有时。

平生经纶胸,忧国两鬓丝。

江天炯少微,安得不振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