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春天游园时的心境和感受。开篇"方见繁红绣小园,已随流水泛前村",通过对鲜花盛开的小园和随着流水漂向前面的村庄的描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游历之余,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留恋。
接下来的"人于醽醁真无分,雨共鞦韆似有冤"则表达了一种宿命感和无奈。"醽醁"指的是酒色,而"鞦韆"是古代一种用竹简编织的器物,用来盛放书信等物品。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人与自然(雨)的关系,表达了人与世界之间的隔阂和命运的不公。
"投老故应诸事懒,问春能得几分存"一句,则流露出一种对年华老去、世事无常的淡漠态度,以及对生命短暂、春光易逝的感慨。诗人似乎在询问,在这迅速流逝的春天中,自己能够留下多少美好的瞬间。
最后一句"不须便作匆匆散,更把松梅子细论"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珍视,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匆匆"形容事情进行得很快,"细论"则是指仔细地探讨或欣赏。这里诗人似乎在说,不需要急于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而应该慢慢品味和欣赏周围的一切,就像对待松树与梅花那样。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游园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到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再到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珍视。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情怀,他们善于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同时也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