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行为闽寇屡动州郡无兵而作

君不见熙宁宰相经纶苦,不肯养兵累神武。

多时州郡罢招军,欲责耕民为战伍。

诏书一日下九天,守令宣布周乡田。

十家嗟吁百家和,父子握手悲残年。

干戈不与锄耰杂,此道几回轮历甲。

未能井牧似三王,何用匆匆谋混合。

舆情有幸闻旒扆,敛鼓收旗防怨谤。

尔来下国稍自安,其奈兵防已颓毁。

大城有兵不千百,小城更少几许力。

一夫窃发数县惊,坐恐饥癯皆盗贼。

承平久矣称繁富,儒生枉被高谈误。

同声敷奏尽哀矜,引手施行皆耗蠹。

居不得宁辑,财安能充裕。

呜呼,争得略如开元姚宋之民人,万里东南开夜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关于军事政策与民生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吕南公通过描述熙宁年间宰相推行的军事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表达了对当时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诗中首先提到熙宁宰相在推行经纶大计时,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建设,却忽视了对民众生活的考虑,导致州郡停止招募士兵,转而要求百姓自卫。然而,诏书下达后,地方官员不得不在乡间宣传,动员百姓参与军事训练。这种做法引发了百姓的不满和恐惧,他们担心这将给家庭带来灾难,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诗人指出,虽然这种军事准备看似符合古代井牧之道,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农业生产。他批评了这种仓促的军事行动,认为它忽视了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接着,诗人描绘了由于缺乏有效的军事防御,地方安全受到威胁的情景。即使在拥有一定兵力的大城市,也难以应对突然的叛乱或盗贼活动,更不用说那些兵力更为薄弱的小城市。这种局面不仅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也暴露了国家军事力量的不足。

最后,诗人感慨于长期的太平盛世使得人们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忽视了军事准备的重要性。他批评了那些只知空谈而不切实际的言论,认为它们误导了政府和民众,导致国家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无力应对。

整首诗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刻揭示了宋代社会在军事与民生之间的矛盾,以及政策制定者在考虑国家利益时应兼顾民众福祉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开元时期姚崇、宋璟等名臣治下的繁荣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忧虑,并呼吁采取更加明智和全面的政策,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收录诗词(356)

吕南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离(其一)

东家卖儿价何卑,西家弃妇声更悲。

得钱未足三日饱,既别岂有归来时。

山如高城路如线,回首难言泪盈面。

蝼蚁沟渠处处同,短长不复能相见。

形式: 古风

别离(其二)

死别离,未如生别苦。

绸缪恩意无穷处,忽作乖违成陌路。

非缘官诛与私劫,忍令弃置随童妾。

夷齐不可人人学,争得腹空无悚慑。

生别苦,此苦无尽期,百年泉下亦衔悲。

娶归养儿畏不早,何知此日难相保。

形式: 古风

贫妇叹

昨日良人死穷独,粮空子幼身自哭。

卖衣葬罢急谋嫁,富翁立待封居屋。

夫妻寒贱恩亦深,缞麻终制非无心。

饥肠雷鸣无可奈,礼法虽存何足赖。

形式: 古风

教学叹

卑卑穷生无令图,偶开浊眼窥字书。

村田子弟念笔札,邀请禀访同师儒。

远防斗讼习诡讦,近就财利评侵渔。

行身便事世所幸,先王教道徒迂疏。

君不见官家设庠校,俊士罗冠裾。

亦工细丽苟荣禄,谁复高远稽坟谟。

本期教学敦风俗,今如附子充饥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