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可行十颂.入室

问道趋师印自心,入门端的访知音。

此生不踏曹溪路,到老将何越古今。

形式: 偈颂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问道”、“趋师”、“印自心”等词语,展现了寻求内心真理与智慧的过程。诗人强调了在修行之路上寻找真正知音的重要性,认为若非亲历曹溪之路,即禅宗南宗的发源地,将难以跨越时空界限,理解或传承其精髓。

“问道趋师印自心”,意味着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直接向导师求教,并且在内心深处印证所学,体现了禅宗中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修行理念。“入门端的访知音”,则表达了在修行之初,即应寻找能够相互理解、共同探讨真理的同伴,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支持,更是心灵上的共鸣。

“此生不踏曹溪路,到老将何越古今”,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如果这一生未曾涉足禅宗南宗的修行路径,那么即使到了老年,也难以超越古今,达到真正的智慧与境界。这里不仅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还暗示了禅宗修行对于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自我超越的深刻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禅宗修行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探索和实践,寻找真理与智慧的道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知音、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可行十颂.普请

拈柴择菜师先匠,进业修身见古人。

若到诸方须审实,龙门此法是通津。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十可行十颂.粥饭

三下板鸣生死断,十声佛唱古今通。

开单展钵亲明取,不可粗心昧苦空。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十可行十颂.扫地

田地生尘便扫除,房廊萧洒共安居。

装香扫地无馀事,默耀韬光示智珠。

形式: 偈颂

十可行十颂.洗衣

临流洗浣莫疏慵,入众衣裳垢不中。

上下邻肩薰炙久,身心动念肯消镕。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