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洛下达三藏

曾携钵锡到灵山,古寺归来洛水边。

新译经文传北阙,旧游诗句在西天。

炉中香想诸方施,笼里灯应数世传。

别有空门难继处,宋尚书序本师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曾经带着锡杖去往灵山,从古老的寺庙回到洛阳河边。
新翻译的佛经送到皇宫北面,旧时游览的诗句留在了西方的佛国。
炉中的香烟仿佛代表着四方的布施,笼中的灯火想必已传承数代。
另有佛法深奥之处难以延续,这是宋尚书为尊师编撰的序言。

注释

曾:从前。
携:携带。
钵锡:锡杖和饭碗,僧人出行的必备。
灵山:佛教圣地,指印度的灵鹫山。
古寺:历史悠久的寺庙。
洛水:古代中国的河流,这里指洛阳河。
新译:新近翻译。
经文:佛经。
北阙:皇宫北面,代指朝廷。
西天:佛教中指西方极乐世界。
炉中香想:炉火上的香烟象征。
诸方:各方,各地。
施:布施。
数世传:流传了好几代。
空门:佛教术语,指修行者的出家生活。
难继处:难以继续或发扬光大的地方。
宋尚书:宋代的官员。
本师:原师,指佛教创始人或导师。
编:编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野寄赠给名叫洛达的僧人(三藏)的作品。诗中回忆了诗人曾经携带行囊去往灵山(佛教圣地),归来后在洛水之畔的古寺生活。他翻译的佛经被送往朝廷,而他在西天(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留下的诗句也显示出他的文学造诣。

诗人想象着香炉中缭绕的香气,那是四方信徒的布施,而笼中的灯火,或许已传承了几代。他感慨于佛法的深远影响和难以言表的空门智慧。最后,他提到宋尚书为一部经典著作作序,这可能是对洛达法师或其师承的敬意,暗示这部作品可能与佛法教育有关。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仰以及对佛法传播的赞美,体现了宋代理学背景下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收录诗词(395)

魏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 字:仲先
  • 号:草堂居士
  • 籍贯:陕州陕县
  • 生卒年:960—1020

相关古诗词

淳化五年秋八月二十四日钜鹿魏野江东僧用晦赵郡李识登解城琅琊王衢命联句诗一章凡六十四句请题于是

危城闲登临,秋色际空碧。

四顾廓且平,万虑忽然释。

精诚日月暗,旷达天地窄。

壮节但孤耸,愤气欲四射。

盐穴狂风号,峭壁浓岚滴。

胆气高虚空,眼目无疆域。

幽耳如洗濯,刚肠若刳剔。

高谭俗不闻,嘉句景来索。

四时归牢笼,万象在咫尺。

山势出嵩华,地界连虞虢。

意脱喧卑场,神入清虚宅。

千峰如聚拳,万木同森戟。

白云闲不动,飞鸟忽相逆。

平莎类裀褥,远籁当琴瑟。

定交心欲剖,言利口难擘。

不作蔽日云,愿为补天石。

道在乐诗书,时平偃金革。

笑傲得良朋,狂散绝勍敌。

笔功压班输,酒肠欺乌获。

逸思骤雨倾,欢情湍水激。

玄门匪防禦,学海讵沉溺。

实果间酒巡,邻谷和歌拍。

头鄙钟仪冠,足爱谢公屐。

静胜贯兵法,默论通禅寂。

聚散伤轮蹄,兴亡悲简册。

回飙激吟魂,长空挂醉魄。

泉石无荣枯,尘埃自休戚。

鸟道晚采樵,人家晴种麦。

暮野牛羊杂,重虚鹰隼击。

涿鹿树围青,盐池霞照赤。

画牛羡山相,狎鸥怜海客。

古人何卑屑,束缚于名迹。

形式: 古风

寓兴七首(其七)

勿谓患至大,君圣民有赖。

勿谓事至小,父荒子无告。

因思唐尧九年水,少于骊姬数滴泪。

形式: 古风

寓兴七首(其六)

天地劳覆载,日月劳往还。

此尚不能息,何况在其间。

鸟兽饮食外,悠悠无贪悭。

如何人异此,昼夜机相关。

顾我道何如,心足身长闲。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寓兴七首(其五)

圣人不避嫌,小人不避耻。

伊尹放太甲,董贤居高位。

嗟嗟若此人,堪爱复堪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