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夜坐》由宋代诗人张侃所作,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夜晚静坐的情景,通过对比周围繁华热闹的景象与自己内心的宁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首句“繁弦脆管挟春华”,描绘了春天里富贵人家宴会上热闹非凡的场景,弦乐悠扬,管乐清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繁弦脆管”代表了外界的喧嚣与繁华,“春华”则象征着生机与美好,共同营造出一幅春日盛宴的画面。
接下来的“都属侯门富贵家”,点明了这些热闹与繁华都属于那些权贵之家,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与不平等。
然而,诗人紧接着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感受:“我独萧然无一事,清宵兀坐听鸣蛙。”在这片喧嚣中,诗人却选择了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静坐,倾听远处传来的蛙鸣。这里的“萧然”形容了一种清冷、孤寂的状态,而“兀坐”则强调了诗人长时间静坐不动的姿态。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疏离感,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世界繁华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精神世界宁静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这首诗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