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甸南游

幽胜程程拟遍寻,不妨淮楚入搜吟。

藓莎篱落溪庄静,松竹楼台坞寺深。

数抹晚霞怜野笛,一筛寒水羡沙禽。

腰间组绶谁能爱,时得闲游是此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我计划逐一探寻这幽美的景色,不妨深入淮河楚地寻找灵感。
苔藓覆盖的篱笆和溪边的村庄宁静安详,松竹环绕的楼阁和深藏的山坞寺庙显得深远寂静。
傍晚的晚霞映照在田野上,让人怜惜那悠扬的野笛声;寒冷的水中,沙禽的倒影令人羡慕。
腰间的官印和绶带又有谁真正珍爱,我只愿偶尔能有闲暇时光,享受这样的游历之心。

注释

幽胜:幽深美丽的景色。
程程:一路。
拟遍寻:计划逐一探寻。
淮楚:淮河楚地。
搜吟:寻找灵感。
藓莎:苔藓。
篱落:篱笆。
溪庄:溪边村庄。
松竹楼台:松竹环绕的楼阁。
坞寺:山坞中的寺庙。
深:深远。
晚霞:傍晚的晚霞。
野笛:野外的笛声。
寒水:寒冷的水。
沙禽:沙洲上的禽鸟。
组绶:腰间的官印和绶带。
谁能爱:又有谁真正珍爱。
闲游:闲暇时光。
此心:这种心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林逋在淮甸南游时所见的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他计划逐一探寻这片隐秘之地,淮楚之地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的诗兴。诗中提到的"藓莎篱落"和"溪庄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质朴,而"松竹楼台"和"坞寺深"则透露出一种深邃的禅意和自然的和谐。

傍晚时分,"数抹晚霞"映照在田野上,伴随着"野笛"的声音,更显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恬淡。诗人羡慕"沙禽"能在清冷的水中自由自在,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表示虽然身负官职,但心中真正珍视的是那份能随时享受闲游的乐趣,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淮甸城居寄任刺史

扰扰非吾事,深居断俗情。

石莎无雨瘦,秋竹共蝉清。

剑在慵闲拂,诗难忆细评。

寥然独支枕,淮月上山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深居杂兴六首(其六)

松竹封侯尚未尊,石为公辅亦云云。

清华自合论闲客,玄默何妨事静君。

鹤料免惭尸厚禄,茶功兼拟策元勋。

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拥图书卧白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深居杂兴六首(其五)

上书可有三千牍,下笔曾无一百函。

閒卷孤怀背尘世,独营幽事傍云岩。

僧分乳食来阴洞,鹤触茶薪落蠹杉。

未似周颙少贞胜,北山应免略相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咸]韵

深居杂兴六首(其四)

冉冉秋云抱啸台,一兵松竹是闲媒。

谁闻济北传兵略,枉说山东出相才。

樵褐短长披搕膝,丹炉高下垒悬胎。

三千功行无圭角,可望虚皇九锡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