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并序(其六十一)

一切名山到因脚,辛苦年深与袜著。

如今年老不能行,手里把个破木杓。

破木杓,俵与众生甘露药。

众生吃了尽惺惺,一切昏迷皆失却。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述“一切名山到因脚”,强调了行动与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在年岁已高、身体不再允许亲自攀登名山时,内心的追求与行动依然能触及至高之处。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精神修行超越物质限制的思想。

“辛苦年深与袜著”则暗示了长时间的修行过程,如同穿着磨破的袜子,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然而,随着年老体衰,“手里把个破木杓”的形象,象征着即便是在生命的晚期,仍然手持工具,继续为他人服务,传递智慧与慈悲,如同甘露药一般滋养众生的心灵。

“众生吃了尽惺惺,一切昏迷皆失却。”这句话表达了通过智慧的传播,能够唤醒众生的觉醒,消除他们的迷惑与混沌。这里“众生”不仅指芸芸众生,也包括了所有寻求真理与解脱的人们。通过知识与慈悲的传递,人们能够从无知与迷茫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木杓,以及对登山、穿袜等形象的运用,巧妙地传达了佛教中关于修行、智慧传播以及最终达到心灵觉醒的主题。它鼓励人们无论年龄、条件如何,都应持续追求精神上的成长与进步,为他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收录诗词(94)

居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并序(其六十二)

无端遣向墨池边,染得身衣黑似烟。

却去上流清处洗,身心用尽亦如然。

令教脱却重披素,不免依前著净缘。

染净二途俱不了,到头须得自心玄。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并序(其六十三)

拟住城隍守不非,见云生处又思归。

三间茅舍喜犹在,九带青萝尚绕围。

松柏近栽方始盛,槿花秋首未尝萎。

山云叆叇虽垂布,承揽不知谁复谁?

形式: 偈颂

偈颂并序(其六十四)

自从知始觉无明,一衲随缘祇么行。

被人骂辱无心诤,见说无为上拟争。

祇合守愚居暗室,又缘缁素要分明。

为报往来参学者,得师无意始无生。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颂并序(其六十五)

微微细雨下多时,百卉抽枝长不知。

正化叵兴民自赡,叵兴民赡亦如斯。

天观万物如刍狗,有覆无心更望伊。

不因无事在林在,争觉王侯有此资。

形式: 偈颂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