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虞山三峰游剑门的壮丽景色和深刻感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神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首句“昨自西浮玉,归来乌目巅”描绘了诗人从西方出发,经过一番旅程后返回乌目山巅的情景,暗示了旅程的艰辛与归途的喜悦。接着,“重探剑门迹,今雨旧雨连”则表达了诗人对剑门古道的再次探访,以及在雨中漫步的感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清新气息。
“盘谈奇石下,长啸豁崖前”描绘了诗人与同伴在奇石间盘桓交谈,于悬崖前长啸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拟蹑石罅上,茧丛绝攀援”则通过想象中的攀登,表现了对未知探索的渴望与勇气。
“纡径造峰顶,藓滑女萝搴”描述了曲折的小路通向山顶,苔藓湿滑,女萝缠绕,充满了探险的乐趣与挑战。接下来的“划空一拳石,跃临殊未便”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面对高不可及的石头时的无奈与挑战。
“倒悬状如伞,削就疑神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岩石比作倒悬的伞,又似仙人削成,既赞美了自然之美的神奇,也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我独雄跨坐,同游皆骇然”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岩石上,与众人的惊讶形成对比,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不同感受。接下来的“湖光衔夕照,村树含湖烟”则以夕阳下的湖光山色,以及村落间的烟雾缭绕,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相传周尚文,隐此为渔佃”引用了关于周尚文的故事,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俯观极万象,眼底括三千”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万物,心中充满了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深邃。
最后,“忽听晚钟送,心澄若湛渊”通过晚钟声的响起,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暮色起林壑,白云相与还”描绘了日落时分,暮色笼罩山谷,白云相伴归去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哲思。“陡闻众谷响,顿识临济禅”则以自然界的声响,引出对禅宗智慧的顿悟,表达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