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僧荣妙胜斋

婉婉江记室,故庐在西陵。

畴昔文雅地,何年钟梵兴。

越江下朝海,门前绀波腾。

苍茫梦笔事,谁似画桥称。

世道久蒙昧,至人绝勾绳。

名存谁有实,身往复奚凭。

万生着动静,其初匪云应。

纷然竞其趣,自知远真乘。

上人学智者,高谈信能承。

知以妙为胜,新题敞相仍。

色相不足誇,是境方清澄。

行期授记诲,为我比然灯。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名为《寄题僧荣妙胜斋》。沈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荣妙胜斋的生活环境与精神追求,展现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句“婉婉江记室,故庐在西陵”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江边的居所,古朴而幽静,仿佛远离尘嚣。接下来,“畴昔文雅地,何年钟梵兴”则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追溯往昔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以及佛教文化的兴起,暗示了此处不仅是一处居住之所,更是一个精神与文化交汇的圣地。

“越江下朝海,门前绀波腾”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僧人所在之地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色,江水奔腾,海浪翻涌,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宇宙的浩瀚。接着,“苍茫梦笔事,谁似画桥称”则以“梦笔”比喻僧人的智慧与创作,表达了对僧人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暗含了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世道久蒙昧,至人绝勾绳”揭示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真正智慧与道德的呼唤。“名存谁有实,身往复奚凭”则进一步探讨了名利与真实的本质区别,强调了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万生着动静,其初匪云应”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认为万物的生灭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规律。“纷然竞其趣,自知远真乘”则表达了对世俗追求的反思,指出真正的智慧与超越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真理的追寻。

最后,“上人学智者,高谈信能承”赞美了僧人荣妙胜斋的智慧与修为,以及他能够引领他人走向真理的能力。“知以妙为胜,新题敞相仍”强调了知识与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不断探索中追求真理的精神。“色相不足誇,是境方清澄”则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越,认为真正的美与价值在于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行期授记诲,为我比然灯”则是对僧人教导的感激与敬仰,希望他的智慧如同明灯一般照亮前行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描绘与哲理的探讨,展现了沈辽对于佛教文化与个人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师说兄弟西归

逍遥卧山馆,久已谢劳生。

春和不与较,安得驻君行。

昔会殊可乐,今归岂忘情。

所乐去如扫,有情纷若萦。

引领望河桥,双舟鲜且轻。

扬州看红药,雎边弄朱樱。

频羡君此游,梦寐过吴城。

谁知一感别,聊复乱吾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读郦生传

秦人被涂炭,郦生自清狂。

暴吏不得加,高怀信旁洋。

山东赤龙长,兴啸取功名。

冯轼下全齐,其身先就烹。

古人不轻死,何尝贵其生。

顾已有所造,二途皆一征。

有谁怜是翁,欲以身徇荣。

未卒杯酒乐,苍茫祸来婴。

所怀奄不救,焉如监门清。

乃知谬厝置,视世已皆轻。

死者良可叹,世俗方营营。

至仁吾所师,但欲穷山耕。

形式: 古风

观金沙花有感

夭艳迎人意欲迷,不言正是怨深时。

愁肠百端不堪续,惆怅年年开向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赠有道者

昔吾知养生,始自皇人经。

其说乃浩博,隐奥通神灵。

锦囊固申行,梦寐嗟沉冥。

十年不一开,未甘遂遗形。

矫矫高平生,真诀炳丹青。

要妙不在多,一言如发硎。

使人久滞念,霍如病已醒。

岂徒固衰朽,且将延百龄。

我虽欲亟试,未能广娉婷。

明年走浚上,要当宅重扃。

信如君所说,誓将鄙心铭。

为报不易言,高山柏亭亭。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