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吴舍人丧内(其二)》中的第二首,通过“御沟水”、“白头吟”、“病客”、“词臣”、“春风”、“花树”、“秋月”、“清砧”、“陵阳泪”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哀婉深沉的情感氛围。
首句“可怜御沟水,见此白头吟”,以御沟水的流动与白头吟者的形象相对比,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可怜”二字流露出诗人对逝者深深的同情和惋惜。御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而白头吟者则代表了因失去亲人而内心痛苦的老者形象。
接下来的“病客思江郡,词臣在上林”,通过对比“病客”与“词臣”的不同境遇,进一步深化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病客可能是指逝者的伴侣或亲人,身处江郡,远离繁华,思念远方的故人;而词臣在上林,可能象征着逝者生前的荣华与地位,与病客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逝者生前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春风动花树,秋月散清砧”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变换来隐喻人生的起落与变迁。春风拂过,花树摇曳,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秋月之下,清砧声声,暗示着离别与哀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季节更迭的景象,也寓含了对逝者生命轨迹的感慨。
最后,“唯有陵阳泪,知君抱玉心”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遗志的敬仰。陵阳泪,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抱玉心,则暗指逝者生前的高洁品质和未竟之志。这两句话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逝者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其精神的崇高敬仰,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