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钓台

焚坑祸作逃园绮,明哲保身宁饿死。

溺冠嫚骂又一春,织畚鼓刀恬不耻。

子房托疾封留归,齐鲁大臣那可知。

此意寥寥二百载,阿谀往往居帝师。

中兴天幸有光武,下士谦恭冠千古。

布衣本以道义交,不问故人登九五。

朅来过我路几程,征衫犹作战血腥。

睡馀伸足稍加腹,安得细事关天星。

归与宜审苞桑戒,勿念洁身增叹慨。

君持柔道理乾坤,我把丝纶老湍濑。

形式: 古风

翻译

焚烧坑杀的惨剧,如同逃入华丽的园林,明智之人宁愿饿死也不愿卷入。
溺职之人嘲笑谩骂,又度过一个春天,他们编织谎言,挥舞利刃,却毫不羞耻。
张良托病辞官归乡,朝廷重臣对此又能了解多少。
这种高尚情操已空缺两百年,奉承者常常成为帝王之师。
幸运的是,中兴时期有光武帝这样谦逊的人,他的榜样流传千古。
平民百姓本因道义相交,不在乎旧友登上皇位。
他离去时,经过我这里走了多远,征战的衣物还残留着血腥气息。
睡醒后伸展双腿,肚子稍微填饱,怎能关心那些天上的星星般遥不可及的事。
回去时应谨慎对待家国之事,不必为洁身自好而增添哀叹。
你持守柔韧之道治理天下,我则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原则。

注释

焚坑祸: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绮:华丽。
溺冠:形容沉溺于权势的人。
子房:张良的字。
封留归:辞官归乡。
阿谀:奉承迎合。
帝师:帝王的老师。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下士:地位低微的人。
布衣:平民。
九五:古代皇帝的代称。
朅来:离去。
战血腥:征战后的血腥气息。
天星:比喻高不可攀的事物。
审:谨慎。
苞桑戒:家庭和国家的警戒。
洁身:保持清白。
丝纶: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
湍濑:急流中的小河。

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讽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时局的感慨。首句“焚坑祸作逃园绮”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而“明哲保身宁饿死”则借古人之言,批评那些在乱世中选择避世自保的人。接下来,“溺冠嫚骂又一春”讽刺了某些人的言行不一,即使身处困境仍不知悔改。

诗人提到张良(子房)托病辞官之事,暗示了对朝廷中阿谀奉承者的不满,指出像光武帝这样的开国明君实属难得,他以谦恭对待臣下,不因故人身份而改变立场。“布衣本以道义交”赞扬真正的友谊不应受地位变化影响,而“征衫犹作战血腥”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战争的无情。

最后,诗人以自身经历感叹,虽然生活艰辛,但仍保持清高,告诫朋友要谨慎处世,不必过于忧虑个人得失,强调以柔道治理天下。整首诗语言犀利,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

潘中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张御史见访

绿满山人屐齿苔,蓬门长日为谁开。

那知御史秋霜笔,携得春风满袖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赠无庵沈相师

喜见人间百岁翁,青鞋藜杖步如风。

一庵无处知身幻,四海行来觉眼空。

论相又看新进士,挑诗多识旧名公。

承平往事谁知得,闲听高谈梦寐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疏斋以旧作题渊明归来图诗见赠依韵奉和

公归岂为三径松,取节荆轲雠祖龙。

平生大义要其终,遁身甘混田舍翁,肯随一世皆尚同。

言言易水诗见志,抚卷陡觉辞深雄,谁知笔补造化工。

寓怀曲糵匪轹醉,孤忠耿耿蟠心胸。

纡辔几许尘埃中,柴桑不与车马通。

八表同昏雨濛濛,皦日行天西复东。

当年荣木随时穷,黄花今犹傲秋风。

拜公遗像读公传,眼高千载为之空。

形式: 古风

疏斋用前韵记响山之游依韵奉答

空山在昔森万松,两贤曾此登虬龙。

流风馀韵无时终,我来寒栖鬓成翁,人生出处何心同。

梦破邯郸几富贵,战退蛮触相长雄,静定要与山争功。

绣衣光华照岩壑,豁然纳我云梦胸。

群峰飞翠匏樽中,仙源还□渔舟通。

须臾烟霏散空濛,楼观隐约孤城东。

感慨千古思无穷,啸歌抵掌生英风。

黄金易求此乐少,野人何计箪瓢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