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这首诗描绘的是上阳宫中的树影,它们静止不动,不随寒冷的水流漂移。诗人以天津桥下的石头为喻,暗示树影的坚定与持久,即使在激流中也发出持续不断的声响。"至清自照物",意味着树影虽清澈透明,却能映照万物,反映出其明亮而不失深沉的特点。面对困境,树影不会变得柔软,反而更加坚韧。最后,诗人想象这些树影向东延伸越过白马,历经无数个春秋,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树影的意象,寓言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岁月的流转,展现出梅尧臣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寒溪随山回,脩竹隐深寺。
颇逢老僧谈,能忆先到事。
白栝圣君怜,绯花土人莳。
不到三十秋,依稀犹可记。
庭中两大树,池上千竿竹。
竹有红泪班,树无众鸟宿。
昔日白傅归,爱吟裴令续。
间流水西园,翻然入他族。
腮肥节脑瘦,蕲水长笛材。
洛阳袁氏坞,此竹旧移来。
雪霰饱已久,窍星谁为开。
与君作龙吟,吹发江南梅。
山腰古石楼,杳蔼石梯上。
低窥岩际树,对见龛中像。
檐中嵩云飞,槛逼伊湍响。
同游已零落,岁月成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