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相游云光

方驾出齐山,五月未甚暑。

遥瞻六峰道,修烟莽如褚。

浮屠在山半,卜筑气象古。

松风下石窦,阴泉鸣竹坞。

堂堂老禅子,游方遍中土。

十年不下山,不及朝市语。

拂云有幽步,凌空开峻宇。

登山复望山,六峰艳如舞。

时当一阴候,阳气骄且舞。

龙蛇伏草莽,往往暴为雨。

由兹向摇落,流光不足数。

篮舆当复来,相与同支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辽与德相一同游览云光寺的场景,展现了云光寺的自然美景和禅宗文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景、寺庙、松风、泉水等自然景观,以及老禅子的生活状态,营造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

首句“方驾出齐山,五月未甚暑”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初夏时节,一行人从齐山出发,天气并不炎热,暗示了旅程的舒适与惬意。接着,“遥瞻六峰道,修烟莽如褚”描绘了远处山峰与缭绕的烟雾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浮屠在山半,卜筑气象古”提到寺庙位于山腰,古老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松风下石窦,阴泉鸣竹坞”则通过松风、石窦、阴泉、竹坞等元素,展现了山林中的清幽与生机。

“堂堂老禅子,游方遍中土。十年不下山,不及朝市语”描述了一位年长的僧人,他游历四方,却选择在云光寺隐居多年,不问世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对禅宗生活态度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拂云有幽步,凌空开峻宇。登山复望山,六峰艳如舞”进一步描绘了老禅子在云雾中漫步,建造高耸的庙宇,站在高处俯瞰群山,六座山峰仿佛在舞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时当一阴候,阳气骄且舞。龙蛇伏草莽,往往暴为雨”描述了特定季节的自然现象,阴天时,阳光显得格外强烈,仿佛在跳舞,而草丛中的龙蛇藏匿,随时可能化作雨水,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神秘感。

最后,“由兹向摇落,流光不足数。篮舆当复来,相与同支许”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留恋之情,期待再次与德相一同前来,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云光寺及其周围自然景色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生活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夏八赴南陵

老夫久客三湘水,归来喜食江南鲚。

白云犹识旧山川,青眼多惭老兄弟。

当时亲友半不在,中表相存如梦寐。

公酉冢上春草生,白眉始与君相际。

高堂老人八十一,不间衰微论末契。

招我卜宅居其旁,自顾麋鹿何由系。

春风引我齐山行,穿云踏石构巢橧。

相见常无一樽酒,山中枯淡令人憎。

凉风未至正苦热,君忽佩印临南陵。

南陵相去五舍近,马蹄车辙常相仍。

安舆綵衣得荣养,况有大舸如飞鹏。

步上南山一延首,江风浩浩云腾腾。

形式: 古风

青溪

青溪八月老菰蒲,孤吹修烟出水隅。

谁问西湖少年乐,闲将世事捋苍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初创二山

左山丛古木,萦带多美竹。

右山少平地,硱磳断苍玉。

于此岂无竹,萧疏倚岩谷。

上参九顶道,俯浸青溪澳。

于彼岂无石,嵌崖大如屋。

景业读书处,基构有遗躅。

始吾购二山,何为不相属。

中间古兰若,台观当山腹。

岩洞九十七,龙蛇所潜伏。

昔人作轩榭,高深寄林麓。

我乃巢西崦,手自亲锄斸。

青溪漫无际,岛屿相重复。

雨馀山更佳,春流涨平峪。

下瞰池阳市,修烟弄芬馥。

大江天上来,淮山点眉绿。

老夫岂无意,落日傲鸿鹄。

东岭亦诛茆,小庵粗容足。

六峰引南睇,九华势相续。

白云与谁期,千载媚平陆。

清旷无俗韵,修明资远目。

去秋已种麦,今春复栽粟。

野老岂余欺,东坡幸膏沐。

二山谁与适,最与枯藤熟。

相见讵无人,顾我真麋鹿。

百年一瞬事,何暇知委曲。

得此化馀年,不问君平卜。

形式: 古风

奉赠芝师参总禅师

欲识东林路,匡庐第一山。

昔人开胜地,大士启禅关。

鹫岭不遗法,虎溪谁敢攀。

因师访消息,为寄九峰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