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二山

左山丛古木,萦带多美竹。

右山少平地,硱磳断苍玉。

于此岂无竹,萧疏倚岩谷。

上参九顶道,俯浸青溪澳。

于彼岂无石,嵌崖大如屋。

景业读书处,基构有遗躅。

始吾购二山,何为不相属。

中间古兰若,台观当山腹。

岩洞九十七,龙蛇所潜伏。

昔人作轩榭,高深寄林麓。

我乃巢西崦,手自亲锄斸。

青溪漫无际,岛屿相重复。

雨馀山更佳,春流涨平峪。

下瞰池阳市,修烟弄芬馥。

大江天上来,淮山点眉绿。

老夫岂无意,落日傲鸿鹄。

东岭亦诛茆,小庵粗容足。

六峰引南睇,九华势相续。

白云与谁期,千载媚平陆。

清旷无俗韵,修明资远目。

去秋已种麦,今春复栽粟。

野老岂余欺,东坡幸膏沐。

二山谁与适,最与枯藤熟。

相见讵无人,顾我真麋鹿。

百年一瞬事,何暇知委曲。

得此化馀年,不问君平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创立两座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左山丛古木,萦带多美竹”描绘了左边山上古木丛生,美竹环绕的景象。接着“右山少平地,硱磳断苍玉”则描述了右边山上岩石峭立,苍翠欲滴的景色。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两座山的不同风貌。

“于此岂无竹,萧疏倚岩谷”表达了作者对于竹子的喜爱,即使在岩石与山谷之间也能见到竹子的影子。“上参九顶道,俯浸青溪澳”则描绘了山上的道路蜿蜒向上,俯瞰着清澈溪流的场景。

“于彼岂无石,嵌崖大如屋”进一步展示了山石的壮观,如同房屋般巨大。接下来“景业读书处,基构有遗躅”提到了这里曾是读书的地方,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始吾购二山,何为不相属”表达了作者对于两座山的购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中间古兰若,台观当山腹”描述了山中古老的寺庙,以及其建筑的壮观。

“岩洞九十七,龙蛇所潜伏”描绘了众多的岩洞,其中可能隐藏着神秘的生物。“昔人作轩榭,高深寄林麓”则提到了古人在此建造的亭台楼阁,与自然和谐共存。

“我乃巢西崦,手自亲锄斸”表达了作者亲自参与山地的开垦。“青溪漫无际,岛屿相重复”描绘了溪流的广阔与岛屿的错落。“雨馀山更佳,春流涨平峪”则描述了雨后山色更加迷人,春水上涨的情景。

“下瞰池阳市,修烟弄芬馥”描绘了从山上俯瞰城市,烟雾缭绕,香气扑鼻的景象。“大江天上来,淮山点眉绿”则描述了长江从天而降,淮山点缀着绿色的景色。

“老夫岂无意,落日傲鸿鹄”表达了作者虽年老但仍保持傲骨,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东岭亦诛茆,小庵粗容足”描绘了东岭上的小庵,足以供人栖息。

“六峰引南睇,九华势相续”描绘了六座山峰引向南方,与九华山相连。“白云与谁期,千载媚平陆”表达了作者与白云相伴,千年间使平原美丽。

“清旷无俗韵,修明资远目”表达了山中的清静与高雅,适合远眺。“去秋已种麦,今春复栽粟”描绘了季节更替,作物生长的景象。“野老岂余欺,东坡幸膏沐”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与感激。

“二山谁与适,最与枯藤熟”描绘了两座山与枯藤的关系。“相见讵无人,顾我真麋鹿”表达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如同麋鹿一般自由。

“百年一瞬事,何暇知委曲”表达了时间的短暂与生活的复杂。“得此化馀年,不问君平卜”表达了在山中度过余生的愿望,不再关心世俗的算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奉赠芝师参总禅师

欲识东林路,匡庐第一山。

昔人开胜地,大士启禅关。

鹫岭不遗法,虎溪谁敢攀。

因师访消息,为寄九峰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奉赠行师参慎禅师

观音二十五圆通,止在禅师一指中。

金钵直随流水去,不须芒屩更西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初泊磁湖

归舟不解洞庭帆,舟上骚人雪满簪。

小驻武昌江北岸,春风今夜泊江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感昔游

江南二月春水生,不如春草满山青。

江南故人半不在,不如春水似有情。

三年放逐三湘客,今日归来头欲白。

欲寻旧游心更懒,青山闭门长寂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