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少昊墓

古称少昊氏,云是五帝先。

典册既茫昧,氏名仅流传。

建都鲁城东,遗址有轩辕。

至今高原上,陵树郁成阡。

丰碑不刻字,遗恨宣和年。

国朝重明祀,香帛随纁玄。

我来访旧迹,幸未迷榛菅。

四顾林莽间,野意但苍然。

停车问父老,相对两无言。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谒少昊墓》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描绘对古代帝王少昊墓地的探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敬畏之情。

首句“古称少昊氏,云是五帝先”,开篇点出少昊氏作为古代帝王的地位,暗示其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接着“典册既茫昧,氏名仅流传”两句,表达了由于历史久远,关于少昊氏的记载变得模糊不清,仅能从流传下来的传说中一窥其风采。

“建都鲁城东,遗址有轩辕。至今高原上,陵树郁成阡。”描绘了少昊氏曾经的都城及其陵墓的位置,通过“高原上,陵树郁成阡”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

“丰碑不刻字,遗恨宣和年。”这一句则转而表达对少昊墓上没有文字记载的遗憾,同时也暗含了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怀念或不满,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国朝重明祀,香帛随纁玄。”描述了后世对少昊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与纪念,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最后,“我来访旧迹,幸未迷榛菅。四顾林莽间,野意但苍然。停车问父老,相对两无言。”诗人亲自来到少昊墓地,与当地的老人交谈,虽然语言交流不多,但通过眼神和沉默,传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个场景充满了静谧与庄严,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综上所述,《谒少昊墓》不仅是一首对古代帝王墓地的探访之作,更蕴含了对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题徐都宪小村竹屋卷

蔼蔼水中村,洒洒屋上竹。

廛居远山市,屣脱去尘俗。

朝看碧山爽,夕泛晴波绿。

江湖有襟带,冠屦无拘束。

昔闻东吴老,本出南州族。

封非渭川户,乞岂鉴湖曲。

溪山旧业在,图史清风续。

华跻历台省,雅尚在林谷。

梦寐三十年,此村还此屋。

宦途复倾盖,佳画时秉烛。

指点入丹青,依稀过江麓。

感今复怀旧,岁月如转毂。

倘遂江南游,邻哉我当卜。

形式: 古风

恭题御书药方后

文华殿头风日晴,御书和墨烟云生。

圣皇洒翰动盈案,字字尽作蛟龙形。

瑶笺向日光如拭,中有古方三四帙。

卷册真从大典传,贻谋远自文皇出。

禁庐侍直多名医,联班拜赐当彤墀。

囊中妙得君臣秘,纸尾亲蒙姓氏题。

承恩捧下黄金阙,如揭中天行日月。

小试人间疠气消,深藏夜半虹光发。

古来用药如用人,牛溲马勃皆通神。

古来医人似医国,病未察形先察脉。

我皇一念通炎黄,要开寿域归平康。

愿推万念及万物,直遣四海同虞唐。

形式: 古风

成国公家槐树歌

东平王家足乔木,中有老槐寒更绿。

拔地能穿十丈云,盘空却荫三重屋。

忆昔前王初种时,高门驷马相追随。

五朝恩露簪缨重,四世威声草木知。

世间植物因人瑞,培植深根乃天意。

向月长留宿凤巢,排霜故作蟠虬势。

舞袖飞花绕北堂,屯阴列戟森成行。

碧窗雨过看秋霁,纱帽风低坐晚凉。

古来匠石须廊庙,堂中丝竹应同调。

冯氏空传大树名,王公岂待三槐兆。

木天老朽旧通家,树犹如此我堪嗟。

愿公人好树亦好,长共河山阅岁华。

形式: 古风

石城雪樵图为李侍郎世宝赋

姑苏城北虞山侧,石城崚嶒雪千尺。

凭高历险去复还,独有前村老樵客。

疏林落叶闻虚响,远径荒苔断行迹。

仄磴危梯几处通,短衣长帽何人识。

东华一去三十载,身上尘绡无寸白。

梦想犹疑伐木声,楼台不碍看山色。

石田沈翁好事者,点染吴缣成粉墨。

老气横随笔底生,神交岂恨天涯隔。

会稽太守多归兴,灞水幽人抱诗癖。

有约重烹学士茶,为君细扫松间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