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元子步天歌(其二)东方七宿

亢,四星恰如弯弓状。

大角一星直上明,折威七子亢下横。

大角左右摄提星,三三相似如鼎形。

折威下左顿顽星,两个斜安黄色精。

顽下二星号阳门,色若顿顽直下?。

形式: 古风

翻译

第一句:天空中那四颗星星恰好形成了一个弯曲的弓的形状。
第二句:大角星孤悬天际,明亮夺目,而折威七星则横躺在亢宿之下。
第三句:在大角星的左右两侧,是摄提星,三颗一组,样子就像古代的青铜鼎。
第四句:在折威星下方左侧,是顿顽星,两颗星斜斜地嵌在那儿,闪烁着黄光。
第五句:顿顽星之下还有两颗星,被称为阳门星,颜色和顿顽相似,直接垂落而下。

注释

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位于银河的西侧。
四星:指亢宿中的四颗较亮的星。
弯弓状:形容这四颗星排列的样子像一张拉满的弓。
大角:星名,即牧夫座α星,是北天夜空中非常亮的一颗星。
直上明:形容大角星高挂天空,异常明亮。
折威七子:指折威星群,共七颗星,与军事象征相关。
亢下横:描述折威七星的位置在亢宿之下,呈横向分布。
摄提星:星官名,靠近大角星的两组星,每组三颗,共六颗。
三三相似:每三颗星一组,形状相似。
鼎形:比喻三颗星的排列形状像古代的烹饪器具——鼎。
顿顽星:星名,具体是哪颗星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此处特指诗中描述的位置和形态。
两个斜安:说明这两颗星斜斜地安置在某个位置。
黄色精:可能指星星的颜色偏黄,‘精’在此形容星光璀璨。
阳门:星名,两颗星的组合,与天文或神话中的门户概念相关。
色若顿顽:颜色与顿顽星相似。
直下?:原文此处可能有缺字,应意为直接向下延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对星象的观察和崇拜。亢为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位于东方七宿之中,形状如弯弓。诗中“大角一星直上明”写出了大角星的位置和光芒,这种细节描绘显示了作者对天象的精确观察。“折威七子亢下横”则是对亢宿内其他星辰的描述,展现出整体的布局。

“大角左右摄提星,三三相似如鼎形”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古代烹饪器皿鼎的形状,这种比喻丰富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与日常生活之间联系的观察。

接下来的“折威下左顿顽星,两个斜安黄色精”描述了一颗特殊的星辰,其颜色为黄色,位置独特。紧接着是“顽下二星号阳门,色若顿顽直下?”,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可能是作者对于这两颗星和“顿顽”的颜色是否一致表示了好奇或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更通过细腻的描述将读者带入到古人对夜空的观察与想象之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邃的哲思。

收录诗词(31)

王希明(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青罗山布衣。玄宗开元年间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尝奉命编《太乙金镜式经》。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该书七言,有韵,系我国古代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之天文学重要著作。首创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每区包含若干星官、数量、位置

  • 号:丹元子
  • 籍贯:唐时

相关古诗词

丹元子步天歌(其三)东方七宿

氐,四星似斗侧量米。

天乳氐上黑一星,世人不识称无名。

一个招摇梗河上,梗河横列三星状。

帝席三黑河之西,亢池六星近摄提。

氐下众星骑官出,骑官之众二十七。

三三相连十欠一,阵车氐下骑官次,骑官下三车骑位。

天辐两星列阵傍,将军阵里振威霜。

形式: 古风

丹元子步天歌(其四)东方七宿

房,四星直下主明堂。

键闭一黄斜向上,钩铃两个近其傍。

罚有三星植键上,两咸夹罚似房状。

房下一星号为日,从官两个日下出。

形式: 古风

丹元子步天歌(其五)东方七宿

心,三星中央色最深。

下有种卒共十二,三三相聚心下是。

形式: 古风

丹元子步天歌(其六)东方七宿

尾,九星如钩苍龙尾。

下头五点号龟星,尾上天江四横是。

尾东一个名傅说,傅说东畔一鱼子。

龟西一室是神宫,所以列在后妃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