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西涧藏公重过野寺茗饮(其二)

道侣时相见,山翁许共过。

茗柯能悟入,芥子有包罗。

影覆慈云暖,香生忍草多。

辩才今钝拙,无事怯维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道侣在山中寺庙相聚品茗的场景,充满了禅意与宁静。首句“道侣时相见”,点明了人物关系与相聚的常态,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山翁许共过”一句,不仅描绘了老者与山林的和谐相处,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茗柯能悟入,芥子有包罗”两句,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以茶树的枝条和芥菜子比喻,表达了通过品茗可以领悟佛法深意,小中见大,包罗万象的哲理。同时,这里也隐含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追求。

“影覆慈云暖,香生忍草多”描绘了寺庙内温暖如春、香气四溢的景象,慈云象征着慈悲与祥和,忍草则代表了坚韧与宽容,这两句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美好,也暗含了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最后,“辩才今钝拙,无事怯维摩”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辩才的谦逊态度以及对高僧维摩诘的敬仰之情。维摩诘是佛教中著名的智者,诗人自比为“钝拙”,实则是对自身修为的自我反思与谦虚,同时也流露出对智慧与德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道侣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自然与佛法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充满了禅宗的意境与哲思。

收录诗词(481)

李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西涧藏公重过野寺茗饮(其三)

不设禅□械,茅庵拥碧沙。

狙公秋拾栗,山鬼夜簪花。

虚白了无染,寒阴半欲遮。

未能心转物,每到辄忘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观村人刈稼

山村数家面山处,屋茅不葺篱不补。

冬春槺覈暂糊口,有日桑阴閒臼杵。

秋风西畴熟新黍,大儿转碌碡,小儿涤场圃。

老农伐薪妇轑釜,里正跨驴来击户。

形式: 古风

秋分日雨后盘僧致牡丹四本酬予书植诸新松之侧罗罗清疏映带可目喜而赋之

腕底书成泣鬼神,黄庭历劫本犹真。

乃翁捉笔非能事,细雨分花实胜因。

生理敢希千树橘,醉乡端藉数枝春。

白沙芳草毋相污,接洽新松好比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溟涬歌

山之荡兮水之洄兮,阒其同溟涬兮,何羭之来予攘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