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世

至理不误物,悠悠自不明。

黄金烧欲尽,白发火边生。

苦惑神仙䜝,难收日月精。

捕风兼系影,信矣不须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世间真理不会错失任何事物,却始终默默无闻。
即使黄金焚烧殆尽,人在火边也会添增白发。
苦苦追寻神仙的聚会,却难以留住时光和日月精华。
试图捕捉风,连同自己的影子也一并束缚,这确实无需争论。

注释

至理:永恒不变的道理。
误物:错失任何事物。
悠悠:长久、默默无闻的样子。
黄金:象征财富或珍贵时光。
烧欲尽:即将燃烧殆尽。
白发:象征岁月流逝。
苦惑:苦苦追寻。
神仙䜝:神仙的聚会或神秘之事。
日月精:时光和日月精华。
捕风:形容无法捕捉的抽象事物。
系影:束缚影子。
信矣:确实如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道者的境遇与感慨,表达了对道法的追求和困惑。"至理不误物,悠悠自不明",说明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真理存在,但人们往往不能洞察其中玄机。这两句设置了整个诗篇的哲思氛围。

接着的"黄金烧欲尽,白发火边生",则是借助外物来比喻修道者的艰辛与时间的流逝。黄金在古代被视为纯净无暇之物,而其燃烧至尽象征着岁月的消逝和精神追求的不懈努力。白发火边生,则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年华已高、时光易逝的感慨。

"苦惑神仙䜝,难收日月精"一句,通过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时间难以把握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修道者内心的矛盾与困扰。他们追求的是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状态,却发现这份追求实则艰难。

"捕风兼系影,信矣不须争",则是在这样的困惑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捕捉无形之风,同时也要把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阴影。这两者结合起来,象征着对宇宙真理的把握和内心的平静。最后"信矣不须争"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境界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不再需要外在的争论与证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修为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情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追忆冯少常

盛德方清贵,旋闻逐逝波。

令人翻不会,积善合如何。

直道登朝晚,分忧及物多。

至今新定郡,犹咏裤襦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人之岭外

见说还南去,迢迢有侣无。

时危须早转,亲老莫他图。

小店蛇羹黑,空山象粪枯。

三闾遗庙在,为我一呜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送人之渤海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

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人归夏口

雁雁叶纷纷,行人岂易闻。

千山与万水,何处更逢君?

貌不长如玉,人生祗似云。

倘经三祖寺,一为礼龛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