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江柳絮濛濛,游方入剡中。
山藏神禹穴,草长越王宫。
线衲春沾雨,蒲帆晓趁风。
禅心已无碍,去住本来同。
这首明代诗人陈汝言的《送僧之越》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春日景象。首句“江柳絮濛濛”以柳絮轻盈飘落,渲染出江南春天的湿润与朦胧,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次句“游方入剡中”点出僧人游历的目的地——剡溪,暗示了旅程的诗意与寻幽访古的意味。
第三句“山藏神禹穴”借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剡中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第四句“草长越王宫”则通过越王勾践的历史遗迹,进一步强调了剡溪的古老与人文气息。
第五、六句“线衲春沾雨,蒲帆晓趁风”细致描绘了僧人的行踪,线衲衣裳在春雨中润湿,蒲帆乘着清晨的微风启程,画面生动,富有动态感。
最后两句“禅心已无碍,去住本来同”表达了诗人对僧人超然物外的禅心的赞赏,认为其心无挂碍,无论是留还是去,都与自然和禅理相契合,体现了佛教的随缘自在思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寓禅意于山水之间,既表达了对僧人的祝福,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深感慨。
不详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后随其父移居吴中(今江苏苏州)。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髯小髯。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近宗赵孟頫、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契厚,传说王蒙在泰安时,曾面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正巧来访,时遇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
因过城北寺,似与世相违。
疏雨生秋思,微云漏月辉。
鹤惊林外磬,萤点竹间衣。
悦悟谈玄旨,萧条共掩扉。
暝色上高楼,砧声处处秋。
月从今夜满,人在异乡愁。
乌鹊栖难定,星河影欲流。
邻家莫吹笛,归思不能休。
渺渺空江上,孤城起暮烟。
艰难逢此日,烽火又经年。
兴逐秋风起,愁随夜月悬。
故乡千里隔,回首正凄然。
林园春雨余,竹色浮绿雾。
美酒生微波,残梅杂芳树。
尘暄隔清池,玄赏惬幽趣。
偶同文翰游,及此良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