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辞(其十一)

佳人遽成古,冰魂唤不应。

料得冥冥中,怜我身如僧。

松间一太息,树吼苍云崩。

幽愁积如山,心上一层层。

成连与瓠巴,枯骨悲荒陵。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翻译

美人忽然已成古人,冰冷的灵魂无法回应呼唤。
想必在那幽深之处,她怜悯我如同出家之人。
在松林间发出一声叹息,树木仿佛在回应,乌云翻腾如崩裂。
内心的忧愁堆积如山,每层都深深烙印。
想起了成连和瓠巴,他们的枯骨沉寂在荒凉的陵墓旁。

注释

佳人:美丽的女子。
遽:突然。
冥冥中:深不可测的地方。
怜:怜悯。
身如僧:如同出家人,形容心境清寂。
松间:松树林中。
太息:叹息。
树吼:树木发出的声音。
苍云:乌云。
崩:翻滚,崩裂。
幽愁:深深的忧愁。
层层:逐层累积。
成连:古代传说中的音乐高手。
瓠巴:也是一位音乐家。
枯骨:象征逝去的岁月。
荒陵:荒芜的陵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秋宵辞》之十一。全诗以深沉哀伤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孤独自我的无奈。

"佳人遽成古,冰魂唤不应"两句,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她的灵魂如同冰冷的石头,对于唤醒她的呼唤毫无反应。这里的“佳人”通常指的是诗人的爱情对象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而“遽成古”则表达了时间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料得冥冥中,怜我身如僧"两句,诗人通过设想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感受,自比为僧,表达了深深的悲哀。这里的“料得”是推测、设想之意,“冥冥中”指的是广漠无边的人世间,而“怜我身如僧”则强调了诗人在这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超脱感。

"松间一太息,树吼苍云崩"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深沉叹息和心中积压的忧愁。松间的“太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无奈,而“树吼苍云崩”则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中的荒凉与动荡,反映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幽愁积如山,心上一层层"两句,用重叠的修饰手法,强化了诗人内心深沉忧愁的程度。这里的“幽愁”指的是深藏不露的情愁,而“积如山”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忧愁的累积与压力。

"成连与瓠巴,枯骨悲荒陵"两句,则将诗人的情感转向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哀悼。这里的“成连”可能是指某种连绵不断的情感联系,而“瓠巴”则是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表达悲凉之意;“枯骨悲荒陵”则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历史和往昔美好的无尽追怀。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想象力,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

收录诗词(1200)

白玉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字:如晦
  • 号:琼琯
  • 籍贯:南宋时
  • 生卒年:1134~1229

相关古诗词

秋宵辞(其七)

眇哉青松梢,高高九千尺。

两班森道傍,暮起凄黯色。

嗟彼昂藏姿,山林端可惜。

浩然呼西风,夜深鸣萧瑟。

此意偶相似,叹息复叹息。

形式: 古风

秋宵辞(其六)

月华明如许,秋色清可掬。

小立西湖道,瀰漫芰荷绿。

人生真是梦,造物不可覆。

英雄受凄凉,娇騃饱粱肉。

湖山却见知,对人长青目。

形式: 古风

秋宵辞(其三)

仰观银河月,千林散寒光。

佳人今何之,远在天一方。

秋声酸我鼻,秋色断我肠。

夜深倚西风,清泪如雨霶。

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宵辞(其一)

秋色何凄凄,奈此可怜宵。

银河望不极,万籁凉萧萧。

云花远缥缈,月影寒寂寥。

一雁蹲沧洲,群萤飞断桥。

仰盼苍松枝,黯然不自聊。

形式: 古风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