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一)

本是癯然山泽士,衰年况自不胜衣。

色常带墨缘辞肉,形或如灰似杜机。

睢于久谢偕来众,蹇拙何心知我希。

世人莫诧方皋眼,相马由来失瘦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唐顺之所作,名为《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诗中,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首句“本是癯然山泽士”,诗人自谦地称自己为隐居山林的清瘦之士,暗示了他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接着,“衰年况自不胜衣”一句,描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连衣物都难以承载的形象,流露出一种岁月无情的感慨。

“色常带墨缘辞肉,形或如灰似杜机”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状态。这里的“色常带墨”可能是指文人墨客的气质,而“形如灰似杜机”则可能是对诗人朴素、简淡生活的写照。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睢于久谢偕来众,蹇拙何心知我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切体会。在长久的生活中,诗人或许已经习惯了孤独,对于那些曾经相伴的人,如今已不再有交集,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同时,他也反思了自己的性格,认为自己的朴实和拙笨,或许正是导致这种孤独的原因之一。

最后,“世人莫诧方皋眼,相马由来失瘦肥”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看法。方皋是古代著名的相马师,擅长识别千里马。在这里,诗人以方皋的眼睛比喻自己的观察力,认为相马时往往忽略了瘦马的潜力,同样地,在看待生命时,不应仅从表面的健康与否来判断价值。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的成长和道德的完善,而非仅仅关注物质的得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自嘲的方式,探讨了生命、死亡、价值等哲学问题,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二)

殇子彭聃谁夭寿,百骸九窍孰疏亲。

若过颜氏十四岁,便了王孙一祼身。

三载滥叨金马客,几人共坐绛纱春。

即今已似前生事,何待他年迹始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三)

人情心事古犹今,寂寞空林寄此心。

贤圣不分聊中酒,亏成忘尽一开琴。

有书终日只掩卷,无病长年亦拥衿。

即使癃然似桑户,未逢点也是知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有相士谓余四十六岁且死者诗以自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此谓趁日力以进道者言之也苟不进道总是虚生修短何辨焉苟干道有见处夕死可矣然则死生讵足为大哉(其四)

学道曾窥天壤意,寒儒又是膝挛人。

只言蔡泽有限寿,谁见壶丘不定身。

贵客懒迎长谢病,薄田可饱敢称贫。

后来不用问修短,已占溪山四十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囊痈卧病作三首(其一)

节候经春日日阴,寒衿独拥闭门深。

终朝炼液非仙气,几岁悬疣是雨淫。

焦火凝冰镌瘦骨,儿痴女长试灰心。

总缘病里悲歌意,不为离乡也越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