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吊方先生墓》由明代诗人范景文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方先生的追思,展现了对忠诚与节操的深刻探讨。诗中引用了伯夷和叔齐的历史典故,他们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选择饿死在首阳山,以示对商朝的忠贞。诗人以此为引,表达了对方先生同样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精神的敬仰。
“夷齐叩马谏,原不为武王”,开篇即以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起笔,强调他们的行为并非为了讨好武王,而是出于对政治更迭的忧虑和对道德的坚持。“心忧篡弑者,借口于伐商”,进一步阐述了他们反对武王伐纣的原因,是出于对篡位弑君行为的担忧,以及对商朝的忠诚。
接着,“武烈当时变,二子念天常”两句,对比了武王的功绩与伯夷叔齐的坚守,表明了忠诚与功业之间的冲突。然后,诗人通过“各自具深心,并行岂相妨”表达了一种理解与尊重,认为忠诚与功业并非不可调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顽民迁洛邑,义士死首阳”两句,将故事进一步推进,描述了商朝末年的动荡,以及伯夷叔齐最终选择饿死在首阳山的壮举。这不仅是对个人牺牲的颂扬,也是对坚守道义精神的肯定。
“死名与死节,武俱不忍伤”则强调了忠诚与名声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面对权力时的相对价值。最后,“一时两知己,千载有臣纲”表达了对方先生与伯夷叔齐相似精神的认同,认为他们是同时代的知己,其忠诚与节操将在千载之后依然为人称颂。
“忆昔方正学,将无同肝肠”则将讨论引向了方先生,暗示他与伯夷叔齐一样,有着坚定的道德信念。“气不激不烈,节不烈不扬”说明了方先生的气节需要在激荡的时代中才能彰显出来,而这种气节正是他作为臣子的典范。
“悲风寒木末,至今有馀怆”以自然景象结尾,象征着方先生精神的永恒存在,即使时间流逝,他的忠诚与节操仍然令人感怀不已。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当代人物的追思,深刻地探讨了忠诚、节操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