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讽仕(其一)》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通过讽刺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表达了对公正治理的渴望与对贪官污吏的谴责。
首句“仁治贵不杀”,强调了仁政的重要,认为仁德的治理方式比严刑峻法更为可贵。接着,“为吏滋顽蔽”指出官员的腐败和失职,使得治理变得昏暗不明。诗人以“孰谓才不才,跂跂在高位”提出疑问,批评那些没有才能却占据高位的人,暗示了官场的不公平。
“诏策暴过恶,行建元侯旆”描述了朝廷对贪官的揭露和惩处,但紧接着“冗散坐奸赃,还来咨善地”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即使被揭露,贪官仍能回到权力中心,显示了制度的漏洞和治理的无力。
“世无三年黜,焉得终身废”表达了对长期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无奈,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最后,“遂使贪猾人,昂昂罔知畏”直接指出了贪官的猖獗,他们无所畏惧,肆意妄为。
“政治明赏罚,于法不假易”呼吁政治清明,赏罚分明,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妥协性。最后,“吁嗟韩冯翊,胡为子孙戒”以韩冯翊为例,警示后人,表达了对公正治理的向往和对贪官污吏的深切谴责。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和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批判,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