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

此地接邳徐,平江故迹馀。

开天成祖代,转漕北京初。

闸下三春尽,湖存数尺潴。

舳舻通国命,仓廪峙军储。

陵谷天行变,山川物态疏。

黄流侵内地,清口失新渠。

米麦江淮贵,金钱帑藏虚。

苍生稀土著,赤地少耰锄。

庙食思封券,河防重玺书。

路旁看父老,指点问舟车。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鉴赏

《清江浦》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清江浦的地理变迁与社会现状,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民生的艰辛。

首联“此地接邳徐,平江故迹馀”,点明地点,描述清江浦位于邳州与徐州之间,昔日的平江遗迹犹存,奠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颔联“开天成祖代,转漕北京初”,提到清江浦在开天辟地、成为祖代之都后,开始承担起转运漕粮至北京的重任,体现了其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颈联“闸下三春尽,湖存数尺潴”,描绘了清江浦闸下的春水消退,湖面仅剩数尺深的情景,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的影响。

尾联“舳舻通国命,仓廪峙军储”强调了清江浦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船只往来运输着国家的生命线——粮食,而仓库则储备着军队所需的物资。

接下来,“陵谷天行变,山川物态疏”指出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山川的形态也显得更为稀疏,反映了自然界的无常。

“黄流侵内地,清口失新渠”描述了黄河泛滥,侵入内陆地区,清口失去了原有的新渠道,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米麦江淮贵,金钱帑藏虚”指出江淮地区的粮食价格因灾害而上涨,导致国家库藏空虚,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苍生稀土著,赤地少耰锄”描绘了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芜,很少有人耕作,表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境遇。

最后,“庙食思封券,河防重玺书”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希望借助祭祀和官方文书来维护河防安全。

“路旁看父老,指点问舟车”以路人询问舟车的方式,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交通出行的依赖和对清江浦这一交通枢纽的关切。

整体而言,《清江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江浦的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是一首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丈夫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县弧。

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

如何驷隙间,流光日已徂。

矫首望太行,努力驱盐车。

风吹河北雁,飒沓云中呼。

岂无怀土心,所羡千里途。

形式: 古风

王家营

荒坰据淮津,弥望遍秋草。

行人日夜驰,此是长安道。

鸡鸣客车出,四野星光早。

征马乏青刍,山川色枯稿。

燕中旧日都,风景犹自好。

衣残苕上缯,米烂东吴稻。

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

还顾旅舍中,空囊故相恼。

回头问行人,路十如何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传闻

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

五岭遮天雾,三苗落木风。

间关行幸日,瘴疠百蛮中。

不有三王礼,谁收一战功。

廿载吴桥贼,于今伏斧砧。

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

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形式: 古风

东武二年八月上出狩未知所之其先霁阳即位于肇庆改元梗锡时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路振微在厦元造东武四先大统锡用文光閤印颁行之九年正月臣蒋山佣从振微子中书舍人路泽溥见此有作

夏后昔中微,国绝四十载。

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

历数归君王,百揆领冢宰。

路公识古今,危难心不怠。

属车乍蒙尘,七闽尽戎垒。

粤西已踰年,其岁直丁亥。

侵寻各自拥,迫蹙限厓海。

厦门绝岛中,大泽一空礨。

新历尚未颁,国疑更谁待。

遂命畴人流,三辰候光彩。

印用文渊阁,丹泥胜珠琲。

龙驭杳安之,台星陨衡鼐。

犹看正朔存,未信江山改。

在昔顺水军,光武战几殆。

子颜独奋然,终竟齐元凯。

叔世乏纯臣,公卿杂鄙猥。

持此一册书,千秋戒僚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