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清幽与庄严。首联“尘少僧多戒,流环地若丸”以“尘少”、“僧多”、“戒”等词,营造出一种清净、修行的氛围;“流环地若丸”则以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地面的圆润与平滑,仿佛是大地也遵循着某种规则流转。
颔联“江涵龙钵润,月浸佛衣寒”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深邃。江水映照着龙钵,显得更加润泽;月亮则让佛衣蒙上一层寒意,既表现了夜晚的清凉,也暗示了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超脱世俗的哲理。
颈联“罨画孤吟壮,晴明四望宽”则通过“罨画”(即山水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独自吟咏时的豪迈与壮志。在晴朗明丽的天气下,四周的景色开阔而明亮,给人以心灵上的宽慰与自由感。
尾联“谁将牙侩语,容易诮杨蟠”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某些人轻率评价、不理解深邃事物的不满。这里的“牙侩语”可能指的是市井小人的言论,而“杨蟠”则是一个典故,用来指那些轻易批评、不懂装懂的人。整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真正智慧与深刻见解的尊重和向往,同时也对肤浅言论表示了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金山寺及其周围环境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内心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