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笑禅和子,茫茫能地头。
随人语脉转,何日得心休。
这首诗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探讨了禅学修行中的问题。诗人首先以“我笑禅和子”开篇,直接点出对象——“禅和子”,即禅宗的信徒或僧侣。这里的“笑”并非真正的欢笑,而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笑声,暗示对这些修行者行为的一种批判。
接着,“茫茫能地头”一句,描绘了一种迷茫的状态,似乎在说这些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讽刺,也暗含了对整个禅宗修行体系的一种质疑。
“随人语脉转,何日得心休。”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核心。禅宗修行讲究直觉与悟性,而非外在的教条或他人的引导。然而,诗人指出,这些修行者却总是随着他人的言语和思路转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更不用说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了。这里“何日得心休”表达了对这种状态持续性的担忧,以及对真正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幽默而辛辣的语言,对当时禅宗修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滔滔生死海无涯,绿鬓朱颜未足誇。
五蕴山头云散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不是境,亦非心,唤作佛时也陆沈。
个中本自无阶级,切忌无阶级处寻。
总不寻,过尤深,打破云门饭袋子,方知赤土是黄金。
红杏枝头小雨乾,东风特地作春寒。
祖师门户无遮障,祇要时人著眼看。
四年两受官家敕,玉璨珠华耀海门。
鼓舞尧风聊自愧,不知何以答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