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侄迈还家

一别匆匆岁五除,还家怪我白髭须。

怀中初见孙三世,巷口新成宅一区。

林下酒尊还漫设,床头易传近看无。

老年游宦真安往,南北相望结草庐。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匆匆分别已过五个年头,回家时惊讶发现我胡须已白。
初次在怀中见到第三代孙儿,巷口新建的住宅区也已落成。
树林下的酒杯随意摆放,床头的书籍近在眼前却无人翻阅。
晚年漂泊为官,究竟何去何从,只能南北遥望,建个小屋度日。

注释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岁五除:五年过去。
怪我:感到惊讶责怪自己。
白髭须:白色的胡须,指年纪大。
怀中:指怀抱中的孩子。
孙三世:第三代孙子。
巷口:街道的一端。
宅一区:新建的一处住宅。
林下:树林之下,隐居之处。
漫设:随意放置。
床头易:床边的书籍。
近看无:无人翻阅。
老年:晚年。
游宦:四处漂泊做官。
真安往:真正何处安身。
南北相望:南北方向遥望。
结草庐:建造简陋的小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喜侄迈还家》。诗人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对侄子回家的喜悦以及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首句“一别匆匆岁五除”描绘了分别时间之久,五年过去,岁月匆匆;“还家怪我白髭须”则通过自身的白发变化,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已显老态。接着,“怀中初见孙三世”写出了家族的新鲜血液,孙子辈的成长令人欣慰;“巷口新成宅一区”则展示了家庭生活的变迁,新建的居所象征着家族的繁荣。

“林下酒尊还漫设”表达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即使年纪大了,仍希望与家人共聚畅饮;“床头易传近看无”则流露出对知识传承的期待,希望侄子能继承家学。最后两句“老年游宦真安往,南北相望结草庐”揭示了诗人对于晚年生活的态度,虽然仍在仕途奔波,但更渴望回归家庭,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甚至愿意在南北两地建起简陋的小屋,过上宁静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亲情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苏辙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喜雨

夺官分所甘,年来禄又绝。

天公尚怜人,岁赍禾与麦。

经冬雪屡下,根须连地脉。

庖厨望饼饵,瓮盎思曲糵。

一春百日旱,田作龟板拆。

老农泪欲堕,无麦真无食。

朱明候才兆,风雷起通夕。

田中有人至,膏润已逾尺。

继来不违愿,饱食真可必。

民生亦何幸,天意每相恤。

我幸又已多,锄耒坐不执。

同尔乐丰穰,异尔苦税役。

时闻吏号呼,手把县符赤。

岁赋行自办,横敛何时毕。

形式: 古风

喜雨

历时书不雨,此法存春秋。

我请诛旱魃,天公信闻不。

魃去未出门,油云裹嵩丘。

濛濛三日雨,入土如膏流。

二麦返生意,百草萌芽抽。

农夫但相贺,漫不知其由。

魃来有巢穴,遗卵遍九州。

一扫不能尽,馀孽未遽休。

安得风雨师,速遣雷霆搜。

众魃诚已去,秋成傥无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喜雪呈李公择

秋来旱已久,雪至亦不薄。

沉沉夜未眠,蔌蔌声初落。

霏微入疏户,眩晃先朱阁。

披衣视群动,照屋始惊愕。

晨起犯清寒,繁阴看溟漠。

乔林冻相倚,隙瓦乾犹烁。

孤村掩圭窦,深径没芒屩。

平野恣汗漫,四山增荦埆。

晚色漏斜阳,林光粲相错。

氛埃一清荡,疫疠解缠缚。

寒蔬养春芽,宿麦布冬脚。

官居亦何赖,岁事信所托。

逋逃幸一饱,剽盗止群恶。

无事乐自多,有酒庶可酌。

我行今不久,公到时方昨。

丰穰识天意,暇豫可前约。

斋厨虽无馀,宾客甚易诺。

行须酒壶倒,莫待阴云剥。

形式: 古风

寒食游南湖三首(其一)

春睡午方觉,隔墙闻乐声。

肩舆试扶病,画舫听徐行。

适性逢樽酒,开怀挹友生。

游人定相笑,白发近纵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