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寺留别成公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秋风吹过,槲叶沙沙作响,伴随着芦苇的轻拂,寺前的归客正与支公告别。
岸边的雪花开始飘落,树林里的霜冻使叶子都变红了。
层层叠叠的山峦笼罩在楚天的乌云之下,远方吴苑的江水浩渺连天。
独自旅行的人频频回头,再也找不到像松窗下共读经文的半首偈语。

注释

槲叶:一种落叶乔木的叶子。
苇风:芦苇丛中的风。
归客:归乡的旅客。
支公:指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份,泛指深秋。
雪花:初冬的白色雪花。
一夜:一个夜晚。
林霜:树林中的霜冻。
山叠:山峦重叠。
楚天:古代泛指南方的天空。
云压塞:乌云密布。
吴苑:江南园林。
悠然:悠闲的样子。
旅榜:行旅中使用的简陋小舟。
回首:回头看。
松窗:松树下的窗户,常用来代指隐居之处。
半偈:半部佛经或诗篇。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冬景象和表达离别情怀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冬山寺图,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槲叶萧萧带苇风"中,“槲叶”指的是栎树的叶子,这里的“萧萧”形容着落叶飘零的声音,而“苇风”则是野外芦苇随风摇曳的情景。诗人以此开篇,营造了一种秋末初冬的萧瑟氛围。

"寺前归客别支公"一句,诗人通过“寺前”这一特定场所,强调了离别的意境。“归客”指的是即将离开的人,“别支公”则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里的“别”字用得极为传神,不仅表达了告别的情景,更暗示着内心深处的不忍割舍。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三秋之时,岸边的雪花才刚开始泛白,而一夜之间,林间的霜却使得树叶全变成红色。这两句描写了自然界的季节更迭和色彩变化,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一段,通过“山叠”、“云压”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雄浑的山川景观。同时,“浪遥”、“水连空”的描写,又展现了江湖之阔的壮丽景色。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隐喻着诗人心中的广阔与无垠。

"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常常回头望去的心情。然而,尽管内心充满对友人的思念,但现实的离别却是无法挽留的。这“无复”二字,流露出一种宿命般的无奈与淡然。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意境构筑,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秋冬离别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心刻画,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使得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收录诗词(393)

温庭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本名岐。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字:飞卿
  •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
  • 生卒年:约812—866

相关古诗词

雪二首(其一)

羸骖出更慵,林寺已疏钟。

踏紧寒声涩,飞交细点重。

圃斜人过迹,皆静鸟行踪。

寂寞梁鸿病,谁人代夜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雪夜与友生同宿晓寄近邻

闭门群动息,积雪透疏林。

有客寒方觉,无声晓已深。

正繁闻近雁,并落起栖禽。

寂寞寒塘路,怜君独阻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博山

博山香重欲成云,锦段机丝妒鄂君。

粉蝶团飞花转影,彩鸳双泳水生纹。

青楼二月春将半,碧瓦千家日未曛。

见说杨朱无限泪,岂能空为路岐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寒食前有怀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