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双燕诗二首(其二)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

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

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

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形式: 古风

翻译

可怜天上的燕子啊,早晚奔波来回。
它自知翅膀不够强健,不与天鹅比翼齐飞。
传话给那飞翔的天鹅,往事里我曾依偎你的羽毛衣。
我心虽贫穷卑微,却也不吝啬于应对世态炎凉。
阴山多笼罩着苦涩的雾气,坚贞的节操常伴随严峻的考验。
这不仅是躲避霜雪之举,也警惕着乡野人的诡计。

注释

可怜:值得同情。
云中燕:高空中的燕子,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旦去暮来归:早出晚归。
自知:自己知道。
羽翅弱:翅膀不够强大,比喻能力有限。
鹄:天鹅,这里象征高贵或有远大志向者。
争飞:竞争、比较。
寄声:传递消息,转达言语。
谢:感谢,也含有告别之意。
飞鹄:飞翔的天鹅,延续上文的比喻。
往事子毛衣:过往中得到的庇护和温暖,比喻过去的帮助或照顾。
琐心:琐碎的心思,指平凡或卑微的想法。
诚贫薄:确实贫瘠、浅薄。
叵吝:不可过分吝啬。
节荣衰:随着时势的兴衰而变化的态度或境遇。
阴山:可能指实际的山脉,也可能象征困难或阴暗的环境。
饶:多,充满。
苦雾:苦涩、艰难的环境或氛围。
危节:危险时刻保持的节操。
岂但:不仅。
避霜雪:避免寒冷和困难,比喻逃避困境。
当儆:应当警醒。
野人机:乡野人的狡猾手段,比喻小人的诡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观察云中来去自如的小燕,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与无奈之感。开篇“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两句,不仅写出了小燕的自由自在,更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自由的羡慕。

接着,“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显示了诗人自谦之意,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不足,与强者相比显得脆弱,因此不敢与之争斗。这里“羽翅”指的是鸟类的翅膀,而“鹄”则是一种大型水鸟,比喻着那些在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物。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中,“寄声”意味着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激之情。“飞鹄”此处代指高贵或强大的存在,而“往事子毛衣”则是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温馨时光,或许是在暗示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美好记忆。

“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一句,通过“琐心”来形容诗人的细腻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不满与哀怨。这里的“贫薄”指的是物质上的匮乏,而“叵吝”则是一种植物,其叶子在夏季繁茂,冬季凋零,用以比喻诗人内心的变化和对荣枯无常的感慨。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描绘了一幅阴冷山谷中弥漫着苦涩雾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临困境时的心情。这里的“阴山”象征着险恶与艰难,而“饶苦雾”则是对这种环境的进一步描绘。“危节”指的是危急的关头,“劲威”则形容一种紧张而又强烈的情感状态。

最后,“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两句,诗人并不仅仅是在逃避自然界的严寒,更是在警觉那些在社会中潜伏的危险与陷阱。这里“岂但”表达了一种程度上的加强,而“当儆”则是指应当警惕,“野人机”则是比喻社会中的阴谋诡计。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写小燕的自由飞翔和自身的弱小无力,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与困境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警觉与期待。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咏史诗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稀,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咏白雪诗

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

工随物动气,能逐势方圆。

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鲜。

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

兰焚石既断,何用恃芳坚。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咏秋诗

秋兰徒晚绿,流风渐不亲。

飙我垂思幕,惊此梁上尘。

沈阴安可久,丰景将遂沦。

何由忽灵化,暂见别离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夜听声诗

辞乡不觉远,欢寡忧自繁。

何用慰秋望,青烛视夜翻。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