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月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形式: 古风

翻译

有位来自江南的客人,来的时候月亮正呈半圆形。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已经三次看见了月亮由缺变圆。
早晨伴着残月前行,晚上与新月共枕眠。
谁能说月亮没有情感,它千里迢迢追随行人。
早上出发过渭水桥,傍晚时分来到长安的街头。
不知道今晚的月亮,又会成为谁家的客人呢?

注释

客:指旅行的人。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月上弦:指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形状像弓,称为上弦月。
悠悠:形容旅途漫长。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圆:这里指月亮圆满的状态。
晓:早晨。
残月:接近农历月底的弯月。
夕:傍晚。
新月:农历月初的细月。
谁谓:谁说。
无情:没有感情。
逐:追赶。
朝:早上。
渭水桥: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暮:傍晚。
长安:古都城名,今陕西西安。
陌:田间小路,这里泛指道路。
客:此处指旅行的客人,也暗指月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明月下行走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表现出旅行中的孤独与长久,同时也透露出月亮给予旅人的一种安慰。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情感,它如同朋友一般,在旅途中伴随着诗人。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则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旅行的持续,月亮成了衡量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标尺。诗人的情感也在这不断的变换中得到体现。他对月亮的依恋,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让他感到不再孤单。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一句,把握住了整首诗的情感核心。这里的“月无情”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实际上是对月亮赋予的情感体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最后两句“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则是诗人的自我提问,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以及对于归属感的追寻。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了“客”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递了一种深远的情感和一种超越时空的沟通。它不仅仅是对旅途生活的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生漂泊状态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形式: 古风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

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

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

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

云树霭苍苍,烟波澹悠悠。

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庭松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形式: 古风

庭槐

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

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

何此郡庭下,一株独华滋。

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

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

忽向天涯见,忆在故园时。

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树木犹复尔,况见旧亲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