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氏琴清堂

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飗。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

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

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孤独的梧桐在缺月的秋夜中承受风露,夜晚的虫鸣催促着纺织女工们在寒冷中忙碌。
翻动床头的书籍,就像落叶般沙沙作响,那颗古朴的心埋藏何处,又该向谁寻求慰藉。
客人来访,洗净我筝笛上的尘埃,清脆的声音驱散了百般忧虑。
南窗下虽无弦却如鼓声悠扬,焦尾桐木制成的乐器被弃置一旁。
千载之前的奇人已逝,他们的奇特乐曲也已成为历史。
江东的王孙后代,继承了琴清堂的传统风范。
飞泉和清音演奏着十二种曲调,如同玉器撞击,响彻天际。
文王和孔子的音乐理念相继流传,我有幸见证大雅之音的延续。
整理好书包,带上钓鱼工具,与你一起隐居山林,弹琴作诗。
以此诗记录奇异的乐趣,这样的生活和志趣,将持续绵长。

注释

孤桐:孤独的梧桐。
缺月:残缺的月亮。
风露秋:秋夜的风露。
夜虫:夜晚的昆虫。
飕飗:寒冷且声音凄凉。
翻叶叶:像翻动叶子一样。
古心:古朴的心。
埋没:隐藏。
客来:客人来访。
筝笛耳:筝笛的清洁。
清圜琅然:清脆悦耳。
散百忧:驱散忧虑。
南窗:南边的窗户。
无弦鼓:无弦却似鼓声。
焦尾:用焦尾桐木制作的乐器。
弃不收:被丢弃。
卓哉奇士:卓越的奇人。
千载去:已经逝去千年。
江左:江东。
琴清之堂:以琴清净闻名的堂。
飞泉爽籁:飞溅的泉水和清脆的乐声。
十二操:十二种曲调。
文王宣父:指周文王和孔子。
大雅:高尚的音乐。
书囊:书包。
钓具:钓鱼工具。
奇趣:奇异的乐趣。
长悠悠:长久而深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廷鸾的作品,名为《题王氏琴清堂》。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深邃。

开篇“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飗”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孤立的桐树在缺月之下承受着风和露水的洗礼,而夜晚的小昆虫则开始了它们的纺织工作,这种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事物的关注。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文人雅士风范的怀念与追寻。诗人似乎在书桌前翻阅着古籍,字里行间寻觅着那些埋藏已久的心声和情感。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写的是友人到访,通过弹奏筝(一种古代乐器)和吹奏笛子来净化心灵,以清澈圆润的声音驱散烦恼。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则描绘了一种放弃和淡然。诗人似乎对那些曾经珍视的乐器现在却变得无关紧要,有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怀。

接下来的“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流传千古、不朽的艺术和智慧的一种赞叹,同时也有一份历史长河中个人渺小的感慨。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提到了历史上的名族与人物,他们在琴清堂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流传。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则是对音乐艺术的赞美,这里的“十二操”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曲体裁,表达了诗人对音乐之美、之神的深刻感受。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中,“文王”和“宣父”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依旧传颂,这种文学艺术的传承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追求与期待。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则表达了一种退隐山林,放下尘世纷扰,只带着书籍、钓具和琴,从事田园生活的愿望。

最后,“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显示了诗人对创作诗歌的热爱,以及这种热情将伴随他的一生,永无止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音乐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情操。

收录诗词(231)

马廷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老学道院(其三)

白日临晨老可娱,平生有味太玄?。

莫将华皓嗤童习,更采玄文扁此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题老学道院(其四)

繁笔泉石两成痴,早学东家晚学西。

章甫峨峨宁汝误,如今翻恨十年迟。

形式: 七言绝句

题老学道院(其二)

瓜烂东陵老废锄,野民八十尚耽书。

窗风文字翻叶叶,抱膝长吟一拥炉。

形式: 七言绝句

赠山堂僧

无生究竟是真源,浮世虚名可气吞。

净行要从圆处觅,好诗添向闷中喧。

一心认我如如体,万事同渠莫莫言。

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