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到浙西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临平湖水干涸芦苇枯萎,乡间社庙冷清旅馆秋意浓。
曾经感叹晋郊百姓买粮难,怎会忘记吴地风俗共分他人忧虑。
田野上人们悲伤地望着食物,树林深处寻找仅有的收成。
严苛的统治还在,人们仍心惊胆战,老者偷偷祈求在前行的舟中得到庇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到达浙西一带,面对着萧瑟的旅馆景象和萧条的里社风光,内心充满了感慨。开篇两句“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设定了整首诗的情调与环境,平水之滨,蒹葭枯死,反映出一种凄凉景象,而里社的萧瑟和旅馆的秋意,更添了一份寂寞。

接着,“尝叹晋郊无乞籴”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晋朝郊野无人乞食(乞籴,指的是乞求粮食)的往事感慨。随后,“岂忘吴俗共分忧”则是说难道忘记了吴地的风俗,共同承担忧患吗?这里暗示诗人对历史的关切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写出了农村的悲凉景象,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困顿的无奈。他们只得在田野中辛勤劳作,以期获得生计之资,而那遮天蔽日的树木和茂密的桑枝,又反映出生活的艰难。

最后,“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表达了诗人对于仍然存在的苛政(苛政指的是不合理或过分严厉的法律和征税)的担忧。老人在船上偷偷地行礼,象征着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民生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

收录诗词(145)

李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 字:公垂
  • 籍贯:亳州(今属安徽)
  • 生卒年:772—846

相关古诗词

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

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

倾手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

惭非杜母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

南山白额同驯扰,亦变仁心去杀机。

不竞牛甘令买患,免遭狐假妄凭威。

渡河岂适他邦害,据谷终无暴物非。

尔效驺虞护生草,岂徒柔伏在淮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

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

十步兰茶同秀彩,万年枝叶表皇图。

芟夷不及知无患,雨露曾沾自不枯。

好住孤根托桃李,莫令从此混樵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入淮至盱眙

山凝翠黛孤峰迥,淮起银花五两高。

天外绮霞迷海鹤,日边红树艳仙桃。

岸惊目眩同奔马,浦溢心疑睹抃鳌。

寄谢云帆疾飞鸟,莫誇回雁卷轻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