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形式: 古风

翻译

周宣王在岐山之南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他刻石记功,光彩照人。
石头像鼓的形状,总数约有十块,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苔藓丛生。
如今人们用湿纸拓印出这些文字,敲击清扫后黑白分明。
打开满卷,却发现难以辨认,如同惊动了潜藏的虫蛇,云烟缭绕。
字体曲折蜿蜒,相互交错,原来是周宣王的大臣史籀所作。
一部书留存在这天地之间,深邃的意境长久地存在于世间,无人知晓。
秦始皇也曾经刻石,如碣石、芝罘,那些是李斯的手迹。
世人喜好古代文化,这些石刻仍被共同传承,但与周宣王的石刻相比,差异显著。

注释

周宣:周朝的宣王,即姬静,周厉王之子。
大猎: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岐之阳:岐山的南面。
炜煌煌:形容光彩鲜明。
石如鼓形:石头形状像鼓。
风雨缺讹:风化和雨水侵蚀,使字迹残缺不全。
苔藓涩:苔藓覆盖,显得粗糙。
濡纸:用湿润的纸张拓印石刻。
相纠错:字体互相缠绕,错综复杂。
史籀:周代的书法家,被认为是大篆的创始人。
天地间:世间。
世冥寞:世间的人们对这件事了解甚少。
秦家祖龙:指秦始皇,祖龙是他的自号。
碣石之罘:古代地名,秦始皇曾在那里刻石纪功。
李斯迹:李斯的书法遗迹,他是秦朝丞相,擅长小篆。
殊悬隔:差别很大,相差甚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周宣王时期大猎活动的壮观场景,并刻石以纪念此功绩。诗中的“岐之阳”指的是古代的一处地名,周宣王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狩猎活动,而后人为了传颂这段历史,将其记载于石碑上。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一句,通过“炜煌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辉煌和庄严。诗中提到的“石如鼓形数止十”,说明这些刻有文字的石碑呈鼓形状,有十块之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碑受到了风雨侵蚀,文字符号变得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一句,表明后人为了复原这些古代文字,不仅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如用湿纸覆盖在石上以复制字迹),还要经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区分那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墨色。

随后的“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则描绘了当人们终于揭晓古文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情景。虽然这段文字难以辨识,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是巨大的。

最后,“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表明这些刻石和记载都是由周宣王的臣子史籀所创作。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则强调了这份历史记录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传承,更是能够穿越时空,永存于后世的文化瑰宝。

韦应物在诗中还提到了秦朝祖龙刻石和李斯留下的碣文,这些都是古代重要的历史遗迹。通过“世人好古犹共传”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珍视和传承,而“持来比此殊悬隔”的表述,则是在强调这些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独特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狩猎活动和刻石文化的深切理解,也反映出他对历史记载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于不同朝代文物间差异性的敏锐洞察。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龙门游眺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

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长啸招远风,临潭漱金碧。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形式: 古风

任洛阳丞请告一首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

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

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

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

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

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

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

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形式: 古风

任鄠令渼陂游眺

野水滟长塘,烟花乱晴日。

氤氲绿树多,苍翠千山出。

游鱼时可见,新荷尚未密。

屡往心独闲,恨无理人术。

形式: 古风 押[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