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六)

风来风去岂尝要,随分铿锵与寂寥。

不似人间古钟磬,从来文饰到今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翻译

风儿来了又去,何曾需要它的陪伴?
它顺应自然,无论喧闹还是寂静都能发出响亮的声音。

注释

风来风去:形容风的自由自在,无常。
岂尝要:何曾需要。
随分:顺应,随着。
铿锵:声音响亮有力。
寂寥:寂静无声。
不似:不像。
人间:人世间。
古钟磬:古代的钟和磬,象征古老的器物。
文饰:装饰或修饰。
今朝:现在,当今。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六)》。诗中通过对比古今之音,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真挚声音的赞美,以及对人间过分装饰事物的批评。

首句“风来风去岂尝要”,意指风自自然而来,不受外界干扰,无需刻意追求。这句话传递出一种顺其自然、不加雕琢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随分铿锵与寂寥”,则描绘了风声与自然界其他声音和谐共存,既有响亮的铿锵之音,也有平静的寂寥之感。这里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

第三句“不似人间古钟磬”,通过对比古代的人造乐器与自然声音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于人工装饰过度的批评。古钟磬虽美,但已经被人类赋予了太多的文化意义和修饰。

最后一句“从来文饰到今朝”,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装饰、修饰自古至今一直存在,暗含着对现代社会过分追求物质华丽的反思。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对于自然美与人造美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通过这短短四句,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真挚之美的追求。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五)

南风屋角响萧萧,白日帘垂坐寂寥。

爱此宫商有真意,与君倾耳尽今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四)

风铁相敲固可鸣,朔兵行夜响行营。

如何清世容高卧,翻作幽窗枕上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三)

万物能鸣为不平,世间歌哭两营营。

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机自有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二)

帘幕无风起泬寥,谁悲精铁任飘飘。

随商应角知无意,不待歌成韵已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