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夜坐

说到死生处,令人羡出家。

法身终不坏,浊世自无涯。

梵夹金销字,经帘綵散花。

拥炉待月上,溶雪煮春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僧房夜坐》是宋代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描绘僧人夜晚在僧房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佛教对生死观的独特理解与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首句“说到死生处,令人羡出家”,开篇即以一种引人深思的语气,表达了对出家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出家人面对生死的态度更为超然,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的享受。接下来,“法身终不坏,浊世自无涯”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关于法身(即佛性)永恒不变的观点,以及对尘世无尽轮回的理解。法身不坏意味着灵魂或精神层面的永生,而浊世无涯则暗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无常。

“梵夹金销字,经帘綵散花”描绘了僧人日常修行的生活细节。梵夹指的是装有佛经的书卷,金销字则可能是指佛经上的金字,显示出对经典的尊崇与重视。经帘綵散花则可能是指僧人在诵读经文时,花瓣随风飘落,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僧人的虔诚与修行的严谨,也暗示了佛教文化中对美的追求与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拥炉待月上,溶雪煮春芽”两句,将画面推向了夜晚的静谧与禅意之中。拥炉取暖,等待月升,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变化的淡然;溶雪煮春芽,则可能寓意着新生与希望,或是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与顺应。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僧人夜间的日常生活,更蕴含了对生命、自然与宇宙规律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夜坐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生死、法身、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听琴

洋洋盈耳间,一派水潺潺。

意不随声尽,心应与物闲。

宿云穿窦出,飞鸟御风还。

却喜无人识,支颐看远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寄友人

御街暂分手,相忆两相望。

生意随春动,新诗入梦香。

九天饶雨露,一水贯苏杭。

地控衣冠会,声名日日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就泛省留别

歌声送晚酒匆匆,颇快青霄志已通。

灯火几年成旧业,文章今日试新功。

九天宫阙春城晓,万国轮蹄辇路风。

每念苍生受辛苦,愿为霖雨白云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夏驾湖晚步怀古

岂独吴王事可怜,人生回首总凄然。

空嗟落日犹如梦,不记东风几换年。

宝驾迹消前古地,菱歌声断晚凉船。

如今城郭都迁变,茅屋荒颓草积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