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兴四首(其三)》,由元代诗人何失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贵与贫贱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首句“人皆欲富贵,我岂愿贫贱”直抒胸臆,指出人们普遍追求富贵,而诗人自己却不愿过贫贱的生活。接着,“青云一差池,如药弗瞑眩”,以“青云”象征高官显位,形象地描绘了人生机遇的偶然性,即使错过一次机会,也可能像药物未能发挥效用一样,错失良机。这一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
“幼学苦不多,夜思曾得半”两句,诗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叹学习的时间有限,夜晚思考的时间也不多,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知识积累不足的遗憾。
“今也发尽白,梳头雪满面”则直接描绘了岁月的无情,诗人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每天梳头时都能看到满头的白发,形象地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
最后,“长恐愧乡闾,一朝死愚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乡人的担忧,害怕自己在生命终结之时,因愚昧无知而让家乡的人们感到羞愧。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富贵与贫贱,反思个人成长与时间流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