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毗陵

才及荆南界,已听吴趋吟。

云阳去方始,闾浦遂前临。

包橘洞庭岸,宿莽具区浔。

节物随行变,风潮无厌侵。

问我胡闻见,不惮历高深。

自多往古慕,匪直远游心。

此邦有季子,是我夙所钦。

其人没已久,英风流至今。

如何末世士,声利竟相寻。

昔贤轻脱踪,末路重分金。

鸱鸢嚇腐鼠,鸾凤翔丹林。

誓将返吾驾,没齿首阳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区大相的《入毗陵》。诗中描绘了诗人从荆南进入毗陵的旅程,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对古代贤士的缅怀之情。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季节变化与风潮的侵袭,同时也反思了当下的社会风气。

首句“才及荆南界,已听吴趋吟”描绘了诗人初入荆南时,便能听到吴地的歌声,预示着即将进入新的地域,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接着,“云阳去方始,闾浦遂前临”则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行进状态,从云阳出发,逐渐接近目的地,心情也随之激动。

“包橘洞庭岸,宿莽具区浔”两句,诗人通过描述洞庭湖畔的橘树和具区(太湖)边的宿莽(一种草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节物随行变,风潮无厌侵”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变化的敏感感知,以及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与适应。接下来的“问我胡闻见,不惮历高深”两句,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虽历经艰难险阻,但依然勇往直前的决心。

“自多往古慕,匪直远游心”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古代贤士的仰慕之情,不仅仅是出于对远方旅行的向往,更是对高尚品德与智慧的追求。

最后,“此邦有季子,是我夙所钦”提到诗人对古代贤士季子的敬仰,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其人没已久,英风流至今”强调了季子虽已逝去,但其高尚品德与精神风貌仍然在后人心中流传。

“如何末世士,声利竟相寻”则对当时社会中追逐名利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表达了诗人对道德沦丧的忧虑。“昔贤轻脱踪,末路重分金”通过对比古代贤士与当代士人的行为,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冲突。

“誓将返吾驾,没齿首阳岑”则是诗人坚定的誓言,表示自己将坚守道德原则,即使面对困难与诱惑,也不会改变初心,最终选择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清贫而高尚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古代贤士的缅怀,同时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收录诗词(1563)

区大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虎丘山作

涉江数百里,历览苦未厌。

饮水过南零,采茶入阳羡。

兹山隐平陆,彩翠扬芳甸。

周峙转绿畴,环流伏昏堑。

近瞩俯长洲,远眺纡吴岘。

灵閟迹多幻,精韬形屡变。

虎踞丘藏金,龙去泉沉剑。

崖坼涧无底,海涌流常溅。

触耳易骇闻,寓目非常见。

且娱耳目玩,孰资有无辨。

改步换丘壑,四时等游宴。

荒台麋鹿上,广石笙歌占。

解佩尽佳人,褰兰多秀彦。

别有幽深处,是为松竹院。

喧寂非一趣,静躁亦殊眷。

战胜貌自肥,道充物固贱。

寄言来游客,兹理可深念。

形式: 古风

七里滩作

结发事远游,所愿栖名岳。

遇有会心处,便欲终焉托。

挂帆严子濑,鸣舷富春郭。

夙怀高尚踪,始果还山诺。

潭影湛虚明,林光递回薄。

落蕊送归潮,惊湍赴遥壑。

道在想冥鸿,志修岂屈蠖。

濯缨暮流清,巢云归鸟乐。

考槃在南涧,还耕趁东作。

灭迹期天民,遗荣谢人爵。

形式: 古风

登钓台作

黄鹄游太清,燕雀守丘樊。

伟哉严子陵,不屈万乘尊。

为士固有志,何心恋华轩。

还钓坐磐石,返耕入松门。

洗耳颍川水,抗迹首阳原。

身隐名愈高,人去台空存。

茂林息归鸟,峭壁奔断猿。

石激水流响,山晚林木芬。

垂竿千丈碧,使我清心魂。

形式: 古风

子陵祠下再赋一首

吾观严子陵,岂缺经世务。

玄纁三往反,始识洛阳路。

亲劳万乘问,不肯回头顾。

偃仰帝座上,卧起道情愫。

耕钓还越山,永绝弋人慕。

客星耿乾坤,钓台出烟雾。

溪碧澄人心,磴险难予步。

触物赏既多,怀人情亦屡。

寄言台下客,此非问津渡。

形式: 古风 押[遇]韵